灰飛煙滅 遑論重生

《蘋果日報》結業,最後一日出版賣了一百萬份,遠超平時的銷售量。有員工臨別依依,寄語希望《蘋果》有日重臨,至於機會有多大,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企業家看電視見到結業消息,從營運角度直言,機構主事者首要任務是維持生存延續,若然令到數百人失業丟飯碗,最多形容為悲壯,試問怎說得是光榮?
銷百萬是光榮假象
《蘋果》最後出版大賣,原因好多,當中有粉絲支持購買,同時也有如老店結業,久不光顧的客戶欣逢盛會,參與一番,只是假象。與其看《蘋果》最後一日的銷量,不如參考其平日的印數會更具參考價值。《蘋果》今年的印數持續向下,跌至每日近六萬份邊緣,賽馬日多了游離讀者,印數跌至大約十萬份。從中長期的銷量和營運,期望報紙復活,已是很難。
撇除經營因素,政治上看,《蘋果》在九七年前創刊,乘着政權變易的時勢,應運而生,壯大為大股反對力量。但這種只為干擾施政的反對力量,相信是任何政體都不會容許。
回歸之後,中央對港採取放任政策,《蘋果》利用這個空隙充分發揮其為反對而反對的行事方式。《蘋果》凡中央都反,可見諸兩個大方向,一個是針對特首。在回歸之初,董建華擔任特首,本來民望不俗,《蘋果》欲加之罪,就高唱其為「老懵董」,暗挺其左右手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和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當董下曾上,《蘋果》就即時變臉,把曾蔭權打成與官商勾結。曾蔭權任滿,唐梁相爭,《蘋果》又把熱門唐英年形容是「豬」,認為港人寧要似「狼」的梁振英,還請梁振英到壹傳媒總部食梅菜扣肉。當作風強硬的梁振英上台,《蘋果》自然又是天天對着幹。到梁振英首屆任滿,《蘋果》先是高呼ABC倒梁。到梁振英宣布不角逐連任,該報又和熱門林鄭月娥對着幹。
不為民主為鬥而鬥
四任特首風格各異,董建華是仁厚長者,曾蔭權是前朝精英,梁振英是強勢領導、林鄭是民望高企,但總沒有一個合乎《蘋果》,更甚者是有人未做特首就暗獲支持,做了特首後就天天狠插,為甚麼呢?就是因為《蘋果》覺得特首是中央的代理人,誰做誰就要打倒。
另一個顯示其為反而反的大方向,就是在政改上,無論是曾蔭權時代的政改,抑或是梁振英時的普選,《蘋果》基本上都不接受,為甚麼有民主都不要呢?皆因不想市民和政府達成妥協,社會平平靜靜,這樣他們的鬥爭路綫就無法繼續,所以民主有沒有發展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延續鬥爭路綫,不能與北京和特區政府妥協。
有人認為,只要有民主,就會有《蘋果》,這是對《蘋果》本質認識不清。《蘋果》生存條件不是爭取和維護民主,而是堅持鬥爭。在台灣早有全民普選,但這樣的土壤反而不利《蘋果》生存,因為政黨輪替,《蘋果》就沒有了生存特色。所以,如果香港有日有普選,《蘋果》真的重生,往後發展只有兩個最大可能,一是捐棄其鬥爭空間,同時喪失了市場定位,最後如在台灣被市場淘汰。另一個可能是維持為反而反路綫,最後像中天電視台被民進黨剿滅的下場。
收地除牌恐失所有
《蘋果》為反而反的鬥爭路綫,和揭露施政流弊的新聞獨立,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也是香港爭取民主走上歪路的根源之一。一般公司結束是賣產清盤,讓員工及股東取得剩餘價值,但在《港區國安法》出台後,《蘋果》的經營空間變成不存在,現在遑論日後是否有機會重生,從工業邨公司啟動收回土地,上市公司可能除牌,屆時下場就變成灰飛煙滅,股東一無所有。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