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防輸入 慎防漏招

本地連續十六日沒有感染個案的紀錄隨時斷,由於特區政府之前宣布寬限措施,除了商戶營業條件有放鬆,同時對英國回港人士的檢疫也作出調整,不過,有醫學界人士就對外防輸入的尺度放鬆表示憂慮,特別是英國變種病毒的擴散令人關注。
何栢良警告得人驚
政府放寬防疫措施,若已打針入境者抵港時病毒檢測呈陰性,抗體血清測試呈陽性,檢疫期將縮短至七天。對於當局的決定,民間防疫專家何栢良就表示保留。
何栢良的論據是,英國最近一周,每十萬人就有一百宗確診個案,比率遠高於印度每十萬人有二十九宗,亦高過菲律賓、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疫情高發地。本月至今錄得四宗英國輸入個案,全部都帶有變種病毒株,他很擔心萬一有個案流入社區,本港「清零」就會前功盡廢。
政府決定寬限,相信必定經過內部嚴謹的討論,作出科學上的研判,加上現時政府在追蹤,強制檢測上的加強,可能因此認為有放寬的條件。不過,何栢良的說法聽來有其邏輯性,不免令人聽到心驚驚。
防疫要求要超西方
從去年爆疫以來的經驗,本地幾波疫情,除了最初和內地有限,往後主要都是外地傳入,包括有交通工具的工作人員傳播,以及返港旅客染疫,部分人更疑似是在隔離後確診,外防輸入成為一年多以來防疫的薄弱環節,這正是何栢良的憂慮引起關注的原因。
現時變種病毒Delta的傳播力惹起國際關注,個別本來準備再放寬措施的國家都留意會否改變安排。要留意的是,西方對防疫的要求,明顯是比中港寬鬆。西方為免經濟過分受壓,一有機會就放寬,這是形成疫情長期不斷尾的底因。
香港防疫在國際間算做得不錯,但在中、港、澳就相對遜色。內地對防止輸入是高標準,若然未能達標就不會通關,由於中港關係密切,兩地通關應視為首務,本地的疫情應該跟從較嚴的內地標準而不是較寬的西方標準,這也是政府應該考慮的。
病毒有不可預測性
港人和英國關係密切,可能只是遜於中港,當局在暑假臨近,自然想為港人提供方便。然而,回港的人愈多,風險相應增加,再加上降低檢疫時間,在面對變種病毒的不可預測性,實在要加倍小心,政府要縮短檢疫時間,怎樣確保外防輸入的風險,就要小心不要漏招。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