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警力出動 挑戰法律風險大

又到六四,由於今年是《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首個六四,氣氛異常緊張,警方出動大批人手布防,最特別的是連支聯會的高層都一再重申不會組織任何集會,同時要小心評估風險,不要作不必要的冒險。
支聯會主流取態審慎
在六四前夕,支聯會的核心人士普遍表現出審慎態度,蔡耀昌是其中之一,其他如麥海華等,都表明不會組織集會,而街工梁耀忠等,早就宣布退出支聯會,相信都是規避法律風險。
六四晚會的搞手有這個反應,皆因變數太多,難以預測。在之前,包括特首和保安局局長李家超被問到個別做法會否違例時,都沒有很清楚地回答,他們有這個反應,一是因為《國安法》成立不久,案例不多,很多條文未經測試,官員不是法官,無論過分解讀,以防造成誤導,令人墮入法網。另一個原因是無謂過分解讀,令有心挑戰法律的人借此鑽空子。在這個情況下,任何測試法律界綫的行為都要自己負責,所以有人奉勸,在敏感時刻出街點蠟蠋都要三思。
鄒幸彤表現明顯分歧
支聯會的主流表現出來是以穩陣為先,不去挑戰法律,但有個別人士如副主席鄒幸彤似會仍維持激進,令兩者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反映出兩條應對路綫的分歧。
警方表明今日會出動大量警力執法,而且會綫上綫下嚴防,相信今日絕大部分人都會如支聯會主流路綫,不會以身試法。然而,少數激進分子就借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發揮旗幟作用,由她提出以「個人身分」行動的說法,然後大肆宣揚這種「燭光效應」。
鄒幸彤走在最前綫,配合其他文宣造勢,這種手法在社會運動高峰期也曾出現,配搭就如走在前綫的暴力示威者配合和理非的文宣。這種配搭方式參加者自覺可以迴避法例,但現在看到的結果卻是不少暴力示威者被法庭重判,一些和理非同樣墮入了法網,就算後悔已經太遲。
登上戰車抽身已太遲
從近兩年社會運動的經驗,激進行動猶如猛衝的戰車,有人是一腔理想跳上去,有人是聽了精人出口一時衝動,但當看清楚戰車原來是衝向懸崖,要抽身往往已是太遲,挑戰法紀的事代價沉重,無論心目中有甚麼想法,現實中都還有很多其他選擇。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