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利益集團力量大幅削弱

政府將會提交議案讓港人外地醫生回流,相信議案會順利通過。對普羅市民來說,議案能夠紓緩本地醫生不足,醫療通脹的民生威脅,是議會撥亂反正的成果,也反映了香港社會從高度政治化慢慢重回正軌。
港人醫生回流夠人性化
特區政府表示在今屆立法會會期內辦幾件大事,其中一件是會建議引入外地醫生,這個安排並非完全沒有門檻,只會適量引入正在外地當醫生的港人回港當醫生。
政府這個建議既可以紓緩香港人口老化造成急劇上升的醫護需求,可讓一些正在海外執業的港人,可以返回香港,本來是相當人性化的安排。既然是這樣好的一個安排,為甚麼過往香港一直未能夠做到呢?主要原因是香港社會高度政治化,一些既得利益團體在弱勢政府下把持政策的怪現象。
過去香港一直有引進醫生的聲音,隨着九七回歸反而把大門關上,與反對派經常掛在口邊的開放和國際接軌大相逕庭,內地很多有錢人都來港使用香港的私人醫院,令到私人醫療部門的需求大幅膨脹,私家醫院和私家醫生可謂日進斗金,自然掘走了很多公營部門的醫生,令到公立醫院的人手大為緊張。
現實上,香港醫療界已成為一個包庇利益的密封體系,早已受到社會人士的極大非議。但由於政府太弱勢,只能徒呼奈何。例如二○一六年政府提出改革醫委會,當時的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就荒謬地提出了多達十一萬項修正案,醫學業界亦在立法會門外抗議,一於內外夾擊政府,改革議案最終被否決。就在二○一九年,立法會在醫療界的保護主義下,連政府提出放寬海外醫生實習安排亦遭到否決。政府連續幾次提出改善香港醫療體系的安排都先後觸礁,之後已把觸碰本地醫療體系的事情視為禁忌。
完善選舉反對力量弱化
隨着過去一年,反對派在立法會總辭,中央提出完善選舉辦法,醫療利益集團在議會的保護傘瓦解。這次政府敢於再次提出引入海外醫生來港的草案,社會的反應相當平靜,業界的利益代表也只能說已提出反對意見,但相信政策勢在必行,形容「肉隨砧板上」、「書生遇到兵」云云。又說若政府堅持推行政策,相信有人辭職、移民等等。
利益代言人反對本地醫療改革如引進外地醫生改善醫生人手不足問題的立場,一向非常強烈,看他今次的反應,反對的態度軟化,顯得較有理性。改變態度應該與中央對港政策相信很有關係。
在新冠疫情剛爆發的時候,部分醫護人員發起罷工行動,結果無功而回,再加上中央改變選委會的組成,醫學界及衞生服務界合二為一成「醫療衞生界」,席位由原來的六十席減半至三十席,相信蔡堅已心知肚明,醫療界已今非昔比,向政府討價還價的空間,已變得很有限,惟有變得有些「理性」。
有業界坦言,醫療界中本來不是所有人都只顧職業利益和那麼激進的,能明白社會整體利益的大有人在。只是當時環境使然,不參與業界的集體行動,就會受到業內的其他人打壓,不能表達意見,甚至被逼參與其事而已。
回歸正常難再渾水摸魚
引入港人在外地醫生只是極為溫和而且是人性化的措施,對本地醫療服務長遠健康發展有好處。現時的社會環境已轉變了,開始回歸正常,已沒有以前那樣政治化,很多利益團體已經不能夠在像前一段的混亂日子渾水摸魚,利用所謂的「道德高地」去狙擊政府,擴大自身利益。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