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部門效率推動復甦

本地感染不明源頭個案昨日「清零」,反映近日的控疫措施有效果,加上天氣開始炎熱,不利病毒散播,抗疫勢頭稍為好轉,社會上的關注開始轉到如何盡早令經濟快一點回復,因為商戶在冰天雪地似的經營環境下,很多已氣如游絲,真是拖一天都嫌多。
放寬21天隔離壓力增
對於放鬆營商環境,不同行業或規權的公司有不同關注。有外資或對外的企業,其中一樣有意見的措施是二十一天的隔離檢疫。早前美國更以此質疑措施是偏袒本地航空公司,考慮作出反制。
檢測二十一日的安排,主要是擔心海外變種病毒的散播。現時醫學界覺得南非變種病毒風險最高,擔心一旦傳入手尾長,衞生署官員早前自詡香港守得好,這就是檢疫期較長的原因。現時歐洲又說有可以避過核酸檢測的病毒出現,所以外防輸入仍然重點。
政府認為要用辣招外防輸入,但外商和其他地區有意見,放寬壓力似乎正在增加,現在還看政府守得多久。
加快發款有利提振經濟
本土方面,有人提出早前公務員留家工作,令不少審批程序停止,很多活動無法繼續,加劇了停轉效應。現時公務員如常上班,但只是開始處理積壓的個案,故此重啟效應仍未浮現。
這些和政府有往來的商戶指出,由於部門半停有一段時間,有些文件或手續要再做,已因時間影響變得複雜,但這些手續不完成,就無法申領費用,令到資金積壓,所以如果可以研究審批,加快流程,令政府工程或項目能夠加快,又或者資金可以早日發還,都有提振經濟的效果。
過去,香港政府的效率相比鄰近地區會較高,不過,近年在官不聊生的環境下,很多官員做事怕出錯,令手續程序日益繁複和欠缺彈性。據聞在最近中央官員來港的座談會上,部門效率也成為商界反映的一大民生難點。
非常時期要有非常關注
疫情下部門工作推遲,與整體效率高低本來不能直接拉上關係。不過,部門停停開開,必然費時失事,若然按照正常做法,一波行車要轉五波可能要費一段日子,在非常時期能否特別留意關注,正正就考驗了特區班子對民生經濟有多上心。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