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立法會三三制機會近零

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來港會見各界,日日都有新聞出街。昨日他在座談會後出來見記者,對未來立法會改制後的組成作出解說,心水清人士一聽,即理解成近日很多人熱議的三三制成事機會相當渺茫。
選委會是改革中心
人大早前決議,對香港選舉制度進行優化,當中立法會會增加至九十席,由現在的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兩組,加入選委會代表三個組別。至於這三個組別比例多少呢?社會上比較多討論是二三四制和三三制。二、三、四制依次地區直選、功能和選委會代表;三三制則是三組各佔三十席。工聯會會長吳秋北則提出二二五方案,由選委會一個組別就過半數,被外界形容為極辣方案。
對於不同比例的意見,曉明哥昨日揭示了方向,指出未來立法會中,選委會代表的議員數目應較另外兩個途徑產生的多。這個比例也不是他說了算,而是在人大副委員長王晨公布決議時,就已提出「賦予選委會選舉較大比例立法會議員」;換言之,提出三三制想法者,其實是錯過了人大提出的框架。
人大為甚麼要提出這個框架呢?當然不是為限制而限制,其根源與整個選舉改革的核心設計有計。這次人大落這劑重藥,是認定選舉是過去本港管治出了重大紕漏的根源,故此要以「微創手術」的精準定位手法治療重症。在新的選舉設計中,選舉委員會扮演了中樞功能,再不單止是負責選出特首,而是要成為整個特區選舉的中心,以確保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方針。
沒有故示大方空間
依照這個規劃,選舉委員變成多功能架構,直接或間接參與選舉,所以王晨除了明言「由其產生的代表產生的議員在立法會要佔較大比例,還提出要優化選委會的規模、組成及產生辦法」,以及賦予「直接參與提名參選立法會議員」等新職能。
選委會代表佔立法會較大比例既然是人大的決定,大方向已不需要諮詢,用曉明哥的說法是不可撼動的,所以既然香港社會有不了解,就有必要早些提醒,以免引起美麗的誤會。
提出三三論者可能是不了解中立改革的設計,也有可能出於單純的動機,希望擺出寬容的姿態。然而,中央顯然不是這樣想,認為過去二、三十個非建制派議員已經搞得天翻地覆,甚至公然提出要攬炒奪權的陽謀,令社會陷入動盪危機要下重藥遏止,試問那裏還有故示大方的空間呢?
預付代價不容翻發
中央提出落重藥,已預計會招來外國的反彈,已預計中國和香港都要付出代價,這種手術無論如何精準小心,都是可一不可再,絕不可讓頑症翻發,所以如果硬要下注的話,吳秋北的極辣方法反而還要靠譜,三三制跑出的機會差不多已接近是零。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