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搬走中國科學的大山

2020年,中國完成了「星星,月亮,太陽」三大科學技術項目,未來我們很多事要做,首先說好中國故事,把攔路的古老大山——「李約瑟問題」、「中國創新落後」等論——好好的搬走。

星星︰北斗衛星提前半年於6月23日完成最後部署,中國的導航系統自主了,英國軍事專家對BBC說︰「(中國)擁有自己的系統的主要優勢是使用安全,不需依賴他國提供服務。」

月亮︰嫦娥五號探月器剛完成高難度航天技術,帶同月壤返回,打開太空競賽新一頁,中國航天科技闖進世界前列,影響觸及科學與軍事領域。

太陽︰「人造太陽」(HL-2M)本月首次發電試驗成功,這座裝置仿製太陽的核聚變過,讓中國領先擁有更安全、更強大的新能源技術,未來可望取代石油,改變世界格局。

中國「星星,月亮,太陽」都是自主研發的成果,並確立「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全新科學觀,怎麼解釋這句話?我們在探索過程中,突破了科技大國強國的一時封鎖,令國界無法阻撓科學技術發展。不過,主導技術進步的科學家,必須靠舉國之力支援,若國之不強,其餘免談。習近平9月與中國科學家座談,表示︰「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科學家都為他人效力,我們難道要等外國的技術轉移和分享嗎?看看美國對科技的獨佔態度,中國奢望與人合作的話,不單只中國沒有「星星,月亮,太陽」,世界也因而缺失這三大突破成就。

西方評論沒有低估中國的進步,但中文的評論更多提醒「中國缺乏科學精神」、「中國只是技術應用,不是創新科學大國」。關於「李約瑟問題」(何以傳統中國沒有科學)你還說是醍醐灌頂嗎?不是一早定論中國基礎科學受限於大陸小農經濟體系,知識以經驗和實用為主;而西方面對大海洋需要探索不可知與不確定性,讓天文、物理牽引早期科學發展嗎?

以上問題不簡單,但都邁進2021年了,問題也不複雜。身處全球化的科技時代,沒有地理隔絕造成什麼的文明差異,互聯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科技、航天工程,都是所有國家面對的不可知、不確定的星辰大海。基於競爭的現實,中國已經致力尋求由0到1突破的科學技術研究,原創科學論文、技術專利數量年年增加。當然,中國還存在改進空間。

習近平强调︰「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這方面我們以往落後了,因此培養年青人科學精神方最重要,座談會的資深科學家紛紛回應,提出「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孩子心中都有科學的夢想。」、「全社會都要營造良好的氛圍,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等等,有建設有前瞻的解決方案。

留意到今次嫦娥五號工程計劃的科技人員,不少是20多歲到30歲的年輕人,中國需要更多擁有好奇心、對科學有興趣的青少年接棒。塑造精神抖擻的社會氣氛很重要,我們需要自信和驕傲,我們需要做出更多的「星星,月亮,太陽」,跟古老大山說再見!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中國的「人造太陽」HL-2M首次發電成功。(新華社圖片)
中國的「人造太陽」HL-2M首次發電成功。(新華社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