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疫學美英 香港教訓深
聖誕大節流流,英國驚傳出現變種的新冠肺炎病毒,歐洲多國停飛英國,香港宣布收緊對英國入境人士的檢疫限制。英國自爆疫以來多番失守,昔日大英帝國長於行政管理的傳統似乎蕩然無存,代之而來變成是粗鬆的民粹式管治。
變種擴散豈出奇
自新冠肺炎出現以來,美英一直是重災區。英國首相約翰遜提出群體免疫的想法,令到疫情大爆發,自己成為最先中招的西方領袖。這一輪,英國準備讓國民開心過聖誕,豈料歡愉未竟,病毒變種,傳染力大增,令到單日染疫人數飆上新高,形勢發展相當嚇人,搞到不少歐洲國家急急對英國封關,在英國有生意的公司股價即插。
英國新冠病毒出現變種,從病理學上似乎是可以預期。病毒一如其他生物,都是適者生存,利用演化不斷增加本身存活的機會,變種的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增加傳播能力,加強找到宿主的機會,故此病毒傳播愈多,變相機會愈大,所以這次變出傳播性強的病毒,是個「合理」的結果。一般而言,病毒傳播變相有時殺傷力會趨向弱化,減低宿主死亡機會,這不是因為病毒仁慈,而是借此增加宿主替它散播的機會。然而,新冠病毒似乎變成無病徵傳播,這也是變相減低了殺傷力,但同時卻令擴散的風險大增。
由於病毒傳播每次都會帶來風險,故此英國的佛系抗疫,從基本上就不足取,英國感染率高,出現變種因此也不令人意外。
政客畏難變佛系
英國變種播毒力強,這個情況在香港似曾相識,這次第四波疫情源頭之一是尼泊爾的病毒株。尼泊爾病毒株傳播力和致命率比先前幾波要強,結果令香港要在聖誕前採取最強的社交距離,付出的代價比英國也少不了多少。幾個月前,本地推行自願檢測,當時有醫護反對,有人計儍數每找出一個感染者成本要千多萬元,認為物非所值,這種邏輯其實和英國一樣,是輕視了讓病毒無法斷尾的後果。
特區這輪抗疫,除了走漏尼泊爾的病毒,有等待檢測市民在家中死亡,是另一個被非議的環節。這種讓染病者留在社區的做法,同樣是美英在今次戰疫中常見的做法。由於牀位或設施不足,美英等地會要求確診者自行回家,不安排入院,港人聽到可能會替留在當地的子女擔心,沒想到香港一樣出現這樣鬆散的安排,緊密接觸者多日都任由自行留在社區,做法相當「西式」。
「西式」防疫在過去一年的體現就是時鬆時緊,官員不想引起選民反彈,盡量避免有爭議的措施。同一時間,由於受到物資限制和畏難心態,於是生出了像約翰遜之類的佛系做法。香港喜歡師事美英,故此疫情爆發一波又一波。
聽話留家也中招
香港曾經歷過沙士之災,當時病毒專家最擔心就是病毒變種,由此提出要盡早斬斷傳播鏈,香港市民的防毒意識因此特別高。無奈的是,整個防疫部署都相當西式,隔離政策比起沙士時淘大花園還要寬鬆,結果是病毒在社區出現多條傳播鏈,搞到居民家中坐,病毒渠中來,就算聽足政府話不出街都一樣可能中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