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道真太冷

聖誕將至,傳統消費旺季差不多完結,榮辱已差不多有定論。今年疫情爆發相當攞景,隨着節日來臨逐步惡化,最近不但確診人數過百,而且出現地區感染,市民過節心情大壞,政府也不鼓勵各式消費,大部分行業都慨歎,今年市道實在太冷。

本地第三波疫情後,消費在十月份一度回升,很多商戶期望在聖誕前如果能做到一輪生意,賺錢多少不在講,至少可以獲得現金流,維持營運,豈料天不從人願,十一月份市道開始進入關鍵期,確診個案就步步高升,社交距離愈收愈緊。無論消費、聚會,以至去郊外看紅葉都不鼓勵,商場見勢色不對,紛紛削減推廣支出,很多下游行業都被株連,生意苦不堪言。

望前景寒意襲心頭

對很多商戶而言,聖誕是全年最重要的經營機會,全年收入可能打和或微蝕,食粥食飯就看這兩個月,結果十一、十二月的消費比平時還要差,老闆固然愁眉不展,收佣金獎勵的打工仔都同樣不妙。本來,十月份香港有個控疫的黃金窗口,結果輕輕放過,吃皇糧的公家人員無所謂,私人機構就慘中重搥。

第四波疫情現在已爆發接近兩個月,有防疫專家估計維持現有措施下,或者一月有機會見頂。然而,商界人士對於眼前景況,卻是寒意襲心頭。

今年農曆年是二月份,消息高峰大約是一月中開始,然而,疫情能否受控現在只是靠估,以現時過百宗確診一日計,回落至單位數需要一段時間,然後需要十四日以上的觀察期,寬疫趕及過年消費的時間已很緊。

黔驢技窮憂難寬限

另一方面,現時政府對控疫只有獨步單方,就是進行社交距離限制,這是消費經濟的毒藥。除此之外,政府表明不會全民檢測,其他強制檢測同樣見步行步。至於病源追蹤,根本是原地踏步。在控疫黔驢技窮下,當局在農曆年前敢放寬限制讓市民消費嗎?

聖誕、春節兩個本地需求最旺的日子好快過去,跟着是一節淡一墟,商戶好天收不到落雨柴,冬季又怎樣捱過去呢?那些以自由主義主導防疫的人士或醫護來說,有沒有想過社會和普羅大眾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呢?

齊秀峰

架勢堂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