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發展慢 覓地難又難

政府昨日公布興建北環綫項目詳情,當局會按工程複雜性分兩期興建,當中第二期主綫,連規劃需時十三年興建,預計二〇三四年完成。消息公布後,有議員就對興建時間太長表示不滿,要求壓縮。有商界人士亦坦言,過去政府基建落在發展之後,這個模式將令日後房屋供應不足情況惡化。
議員不滿北環建速
當局決定交由港鐵興建北環綫,方案公布後,議員陳恒鑌表示批評興建計畫幾年前已經落實,為何還要四年規劃。現時區內人口已經增加,要居民等十幾年新才全面通車難以接受。政府意見接受,但通車時間會否改變,恐怕不是局長個人說了算。
有商界人士指出,本地基建落後發展,早已招人詬病。這種做法有歷史因素,也有架構和程序上的因循,種種原因交錯,就令到交通與居住需要無法配合,市民生活不便之餘,土地開發還受到限制,影響了整體供應。
北環綫由拍板到動工要幾年,規劃又幾年,興建再加幾年,結果一個項目開始研究到啟用,隨時超過二十年。過去,本港是先有交通需求才有供應,鐵路啟用前已有大量乘客等住用,這樣可以降低回本期,反正市民有鐵路無鐵路都要接受。然而,這種模式現在已經過時,因為現時社會已經富裕,投資能力大增;二來科技進步,計算預測準確得多,根本毋須等需求出現才動手,風險其實都有限。
章則累增統籌不足
工程時間超長,同時與衙門的章則不斷增加,同時統籌和協調不足,形成很多程序要花時間,工程進度有時就變成等待。早前《施政報告》提出成立辦公室提高效率,方向看來是對的,但擔心的是雷聲大、雨點小,搞完一輪又是照舊排。
如果基建是涉及鐵路,融資又是另一個關卡。過去政府興建鐵路都是由九鐵和港鐵負責,兩鐵合併後都由港鐵負責。然而,港鐵發展可以是經理角色,也可以是自行投資。若然像高鐵做經理代政府監管興建,港鐵只是代理人,快慢成本不入肉。若然由港鐵自行投資,港鐵就要計數,有時還涉及以地補貼,中間部門又要拗數,增加了複雜性。
在不同原因影響下,現時的運輸發展,基本上只能興建已有逼切性的項目,如果說有新區要發展,期望有運輸配合,變成無法辦到,於是變成運輸不成難覓地、覓地不成難搞交通的怪圈。
商界憂衰多兩錢重
香港的土地不足,已令樓宇供應有斷層危機,本地的交通運輸網絡發展落成,商界認為五個字可以形容,就是衰多兩錢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