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講自由 今鋪真攬炒
                    聖誕消費前夕,政府大力收緊限聚措施,晚市六點鐘就要無堂食,市民出街想坐低飲杯茶都難,仲點樣有心情購物消費,成個市道即時死火,商戶怨聲載道。諷刺的是,當局加大力度控疫,但市民反而驚過以前,爆疫的公共屋居民雞飛狗走。
節前收緊市道即死火
香港控疫在全球排名不錯,皆因美英等爆到一鑊泡,但在兩岸四地中,似乎香港就排最尾。第四波疫情爆發,嚴重打擊經濟,當局「擠牙膏」式收緊防範措施,昨日政府再公布多四個強制驗疫群組。有市民在接受媒體訪問回應時,不約而同若然要做,為何不早點做呢?有市民還自動上定貨儲糧,準備當局實施禁足令,似乎公眾的反應比官員更快、智慧更高。
為甚麼本地的抗疫措施會有滯後現象呢?專家提出的解釋是體制不同,內地能做的香港未必能夠,說穿了這是由於社會上有部分人打着人身自由、選擇自由或者人權的旗幟,反對一些已證明行之有效的建議,包括全體檢測,電子追蹤等。同一時間,當局也怕推出這些措施時,被人以法律方式挑戰,於是瞻前顧後,貽誤了時機。
由政府幾個月前推出全民檢測開始,社會上已有人提出有不檢測的自由,有醫護挑戰成效。但是,有專家私底下都承認,任何防疫措施必然影響人身自由,這是群體利益和個人自由之間的抉擇,中間沒有絕對,需要尋求平衡。現實上,有些之前在自願檢測屬於自由派不檢測的市民,現在已因為不同理由轉軚。
外國能做香港未必能
防疫限制自由,成為必要之惡,皆因病毒沒有普世價值的觀念,這個道理一字咁淺。為了不想影響市民自由,防疫措施做得比需要的寬鬆,但要做的始終避不了,在病毒肆虐下,當局最終還是要立法推行強制檢測,涉及的群組還是要陸續增加,只是安排予人感覺總是落在形勢之後,故此要不斷「加碼」,最終還是免不了要干涉人身自由,到了這個時候,或者沒有人批評做法違反人權,但經濟、民生的代價卻是非常巨大。
美、英防疫措施寬鬆,染疫、死亡的人數偏高,新冠肺炎傳染性高,任由傳播最終會逼爆醫院,外國會拒絕入院,要求病者回家,然而,外國居住環境比香港好。在地少人多的擠逼環境下,任由中招者留在社區,爆發風險極大,所以外國能做的,香港同樣未必能做。香港採取偏近外國的寬鬆措施,如果不是市民自律,大爆發很可能早就發生。
美英對防疫採取寬鬆方針,有意識形態上的考慮,但同時是顧及經濟停擺的衝擊,以及執行上的困難,現在回過頭看,這些措施並不高明,近日疫情不斷惡化,逼使防疫措施不斷升級,經濟恐怕再難承擔,故此西方國家紛紛變招,譬如急急容許未做足測試的疫苗上市,這無疑是讓國民的生命「較飛」,也與某些視西方標準為圭臬人士提倡的程序公義有矛盾。這是事急馬行田,無奈之下都唯有焗做,亦不見有人出來批評半句。
誤信謬論後果要自負
新冠肺炎襲港以來,包括醫學界部分人士提出過很多不是以科學為根據的觀點來評論防疫措施,這些人或許生活有保障,又或者根本沒有理會攬炒的代價。這些主張「信一成都雙目失明」,官員若沒有戳破謬誤的識見和勇氣,甚至被帶得團團轉,結果招來民怨升溫,後果就要自負。
齊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