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自願檢測應以科學為據

  政府安排由內地協助的全民自願性檢測即將開始。一班中產談起,是否應該接受檢測?最後估計會有多少市民接受檢測,整個計畫成效如何呢?普遍而言,大家的預測並不樂觀。

  政治歸政治 防疫歸防疫

  有了自願檢測,有多少人會參與呢?由於檢測地點詳情未公布,不少人認為要看是否方便,有中產坦言因為與老人家同住,新冠肺炎對長者殺傷力較大,為安全計會考慮做測試。據聞,現時政府內部不敢作樂觀估計,認為最差情況下,參與人數可能只有七十萬左右。有中產做過友儕間的調研,甚至認為可能低至五十萬人。

  市民不參與檢測理由很多,但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政治性 ,譬如覺得政府容許大班人聚集檢測,不容許市民九月份投票,所以要杯葛;另一類是醫學性,例如說檢測無用,甚至可能防疫變傳疫等。如果按照市民的黃藍比例,再加上大班人聽信檢測無用的論據,估計檢測人數最低可能不足人口一成,聽來雖然悲觀,卻也不能斷然否定有發生的機會。

  本來,港人向來務實,是否做檢測應該看看對自己是利多於弊。但有人把檢測拉上押後選舉,再加上計畫無用的說法,就令一大班有政治傾向的市民連了解計畫的興趣都沒有。如果認真計計數,就算當有三百萬人做檢測,分開兩個星期做,人流密度遠遠低過投票。更何況,選舉不但涉及投票當日,還有事前漫長的競選工程,風險很難比較。說到底,政治歸政治,防疫的工作不能不做,混在一起去講。

  防疫變傳疫 論點說不通

  至於說到檢測無用,甚至防疫變傳疫,在科學上很難說得通。從數學機率上說,檢測有無用與參加者成正比,若然百分百的人都參加,理論上所有感染者都被查出,就有相當大機會杜絕感染。現實上,這樣的條件近乎不可能達到,但只要能抽出多一個感染者,就減低一點傳播率,所以檢測基本上是作用高低,不會無用。說無用不去檢測,就變成自我實踐的預言。

  說因為檢測可能被感染,同樣經不起科學驗證。以香港目前的病例,專家估計隱形病人可能只有幾百個,就算人人參與取樣,在檢測站遇上的機會都只是幾千分以至萬分之一。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參加的人愈與總人口接近,在檢測站遇到感染者的機會,就與在街上愈相似,風險根本不會特別高。考慮到檢測站在防護安排,市民去做抽樣時又做好戴口罩、洗手清潔,怎會出現防疫變傳疫的情況呢?提出的醫生是經過怎樣的科學論證呢?

  自從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檢測成為防控重要手段已經無可置疑。不但在內地,歐洲在防控上做得較好的國家如德國,都相當注重抽驗,正是大話怕計數,從不同國家的經驗,輕視或無能力做抽驗的國家控疫都顯得乏力。正因如此,早前本地的醫療專家就大聲疾呼要加強檢測能力。

  或有四五波 社區要防護

  面對包括醫療界在內的人士大潑冷水,當中很多似是而非,未知是否符合科學的推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日前主動打電話到電台澄清,這種撥亂反正的做法過往少見,其實卻應該多做。很多批評政府的反對派,背後就是希望當官的不作為,以為愈少爭議民望愈高,結果就令政府以至香港整體沉淪。在疫苗未普及前,新冠肺炎還可能有第四波、第五波的爆發,提高檢測能力,預演社區排查能力有其需要,所以全面的社區自願檢測,做一定比不做好。

齊秀峰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