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圍着偽命題團團轉

職訓局學生陳彥霖年前死亡案昨日召開死因庭,首日由她的母親作供。陳彥霖的遺體被發現後,警方經過調查認為無可疑,但隨之網上流傳她因為參與社運被害,由此引發其他不明死因疑案是與抗爭有關。在事件高峰期,她生前就讀的學校被圍,搞出連場風雨,現在死因庭召開,以透明度極高方式追查死因,且看能否平息疑團,還原真相。
終證陳彥霖母真身
死因庭的結論如何,現在毋須推測,但至少一點值得一提,是昨日陳母出庭。今次不是陳母首度亮相,在此之前,她曾接受電視訪問,認為女兒之死屬於自殺,期望外界不要再作揣測,讓死者可以安息,家人得回寧靜。本來,母親之言應該可信度很高,然而訪問出街後,網上陰謀論滿天飛,甚至質疑受訪者並非陳母本人。現在法庭公開作證,至少可以對網上假消息產生撥雲見月的澄清作用,可惜已是遲得太多。
自從網絡盛行,有心人經常攻略性地散布很多不盡不實的傳言,內容很多都似是而非。面對這些網軍的攻勢,特區官員一般反應慢三拍,初期對流言無感,到傳聞成勢,他們往往又繞着這些偽命題團團轉,完全失去主動,最後被對手弄得灰頭土臉。
像這種被偽命題擺弄的最新例子,是新冠肺炎檢測的私隱保障。特區政府想推出檢測,同時又籌備港康碼,有人就提出個人資料被挪移回內地的說法及質疑。面對這些質疑,特區官員一而再像錄音機般澄清,資料不會移交,同時會在一段時間後銷毀,變成不斷為漏料辯護,好像私隱漏洞真的令人很擔心,結果是很多本來不關注的市民,都開始產生疑慮。
回應漏私隱太被動
檢測新冠肺炎政府做了很多工夫減低收集個人資料的傳言,這本來是回應質疑的正確態度。然而,有些人散布傳言根本是有動機,目的之一就是設定議題。以收集檢測樣本為例,所得的生物數據究竟有甚麼用呢?有跟進這個課題的政治化妝師問過很多人,其實都說不出所以然。
若說內地要收集一大群港人的身分和咽喉樣本,究竟是想達到甚麼目的呢?若說不是一大群人,而是個別人士,其實看電視都出現無數次,只要拾起目標人物飲過的茶杯或吸過的煙頭就可以,所以有建制派議員就戲言,怕生物數據被盜的人是不是理髮後會把頭髮都掃走呢?
這些散布傳言的人,不排除一個動機就是製造市民對內地的恐懼感,凡事都搞到疑雲陣陣,像看恐怖片步步驚心,但如果走到鏡頭後面一看,根本是故布疑陣,問得兩問完全經不起考驗。像今次檢測漏私隱的命題,後果是影響了防疫,但官員只是不斷重申保障做得好,對散布流言者造成的壞效果,就不想或不敢直斥其非。
削民信任長敵志氣
無論是「八三一事件」或「陳彥霖之死」都是無中生有,是網軍用來製造對政府和警方的仇恨,然而官員沒有即時澄清,令到很多不明所以的市民被誤導。像檢測帶來的私隱問題,同樣是似是而非的偽命題,背後是推動對內地醫護的不信任,中間涉及政治動機或者利益,官員不去深究搞起漫天風雨的成因,反擊謠言怪論造成的傷害,只是跟對手奔波執漏,結果是市民信任有減無增,每講一次就長對手的志氣一次。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