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風波揭教學無禁區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日上立法會,議員關注議題之一是早前惹起社會批評的歷史科題目。有議員期望考評局披露評卷準則,期望能夠公開。不過,有跟進事件的教育界人士認為,評卷準則固然惹人關注,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試題,而且通過重重關卡,可能更加要研究。

無違反「遊戲規則」

文憑試歷史科早前有開放式題目,請考生回答在一九〇〇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對中國的作為的利弊,還提供了一些日本對華援助的資料。題目一出惹起社會嘩然,最後考評局取消了題目。外界批評日本在二戰前對中國的侵略行為是禍害,根本不應用利多抑或弊多去衡量,就算偶有助華,都不能以偏概全。事後有人就關心,考題答案是否可以答利大於弊呢?

據了解考評程序的人士說,評卷員改卷是按一些評卷準則,在審閱部分試卷後還會微調,現在題目作廢,所以不會有標準答案。當題目的爭議曝光,其實也可能影響微調,所以根本沒可能知道若沒有發生風波,考題答案是甚麼。

當發生風波後,有人提出這樣的題目能夠派到考生手上,證明不是一個人的問題,這才是今次風波要正視的根源。按照一些教育界的辯解,說今次的考題是開放式,出題者是按足出題的要求,學生跟住答題想要滿分,通常就要有正有反作答,這是一向的「遊戲規則」。問題是,對於一些歷史事件,是不是可以模棱兩可的兩面作答。

「通識化」風氣瀰漫

歷史科把有定論的事件搞成開放式,有人形容為「通識化」,即是把任何事物都變成可以討論。於是,政府入股國泰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固然可以討論,學校應不應該要求學生升旗唱國歌也可以討論,久而久之,就有出題員搞出日本對中國侵華時期的作為,都可以用開放式去討論。有人覺得不對勁提出來批評,教育界有人就說這是不尊重專業,又說這是令出題有「思想禁區」。

了解考評程序的人士直言,這種無底綫式的討論究竟有甚麼意義呢?像卷中提供的援華史料只是零碎片段,若要了解要從整個援助的背景和動機說起,學校沒有教,勉強要學生從中說說有利的地方,根本是游說無根,這對思想有甚麼好處呢?出錯題要糾正是否就是侵犯專業呢?

對通識科樣樣事的價值都可能模糊化的教學方式瀰漫至不同學科,了解考評程序的人士說,從探討學術的角度,不是不能討論爭議性的題材,前提是必須有嚴謹的學術根據,認真的探究和精準的邏輯思維,適宜留待大學或以上的水平。中小學是基礎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人格、品德作出培養,要中學生探討日本在戰爭期間對華政策的利弊,不是把他們搞得頭腦混亂嗎?

是否繼續模糊下去

聽完了解考評程序人士的一番話,開始明白這次試題風波只是冰山一角,恍然知道為何現在很多中小學生會「思想無禁區」。問題是,當這種價值模糊化的教育方法已經惹起關注,日後還會不會繼續沿用下去?

齊秀峰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