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黨難逃「有是非民望跌」的魔咒

今個星期有政黨評分公布,建制派評分普遍上升,但政圈熱話是公民黨評分急插,跌至二○○六年以來低位。有政情分析師提出一個疑問,是非多不利民望的魔咒是否同樣在反對派政黨中出現。

疑因兩場風波失分

公民黨這次民調下插,淪為非建制派四大不入的第五位。調查時該黨議員郭榮鏗已被兩辦炮轟,有陣營中意見認為反映了炮戰的影響。

在郭榮鏗的內會風波外,政情分析師還提到另一宗負面消息,就是陳淑莊的群聚事件。陳淑莊因為在酒吧聚集,被指違規,初時她高調反擊,後來勢色不對「潛水」,但似乎餘波未了。

兩宗事件那件對公民黨評分衝擊大呢?郭榮鏗的內會風波與兩辦對打,還搞出政府解釋廿二條偏差的插曲。本來,這是政治爭議,郭榮鏗在內會阻住地球轉,影響民生議題,曝光對他不利。不過,他有可能被DQ,論理有可能獲得陣營內的同情分。

曝光雖多未必有利

陳淑莊的群聚事件,相對犯錯更加明顯,因為疫情之下很多會議都改為視像,沒有需要群聚,而且防疫不分藍黃,她的行為很難有義正詞嚴的解釋。

政情分析師認為,群聚事件發酵另一個原因是她其後聲稱議員有特權的說法,因為當人人依法避疫留在家中相當鬱悶下,有議員聲稱可以有特權到酒吧,不免覺得要扣分。或者因為明白這個道理,後來陳淑莊也沒有再出來硬撐。

公民黨近月相當高調,但民調評分不升反跌。分析師有興趣的是,議員經常爭取曝光是認為對增加選舉本錢有利,公民黨最近的得分與以往有別,是不是因為曝光事件牽涉的不是別人,而是該黨本身。當自己做主角而事件有爭議,最後無論誰是誰非都難免失分?

只要被鬧就會失分

過去,官場有說法是少做少錯,少錯自然民調評分低。要避免民望受挫最重要不是有政績,而是不要被人鬧,久而久之形成官場避事的風氣。非建制派深明這個道理,所以有任何官員他們覺得有威脅,就算對方未有動作,他們都會主動出擊,找點小事就批評一番,在有事就失分下,自然可以震懾高官,其後同樣應用在建制派身上。現在公民黨民調失分大挫下,是否顯示其實政黨一樣是難逃這個是非魔咒呢?

齊秀峰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