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把香港推向大國角力的峰頂浪尖

中美關係沒有因為政府忙於應付疫情冷卻,相反近日有升溫迹象。中美兩國政府相互向傳媒機構開火,又在南海耀武揚威。在中方限制美媒採訪中,香港都納入其中,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同時令人擔心香港會被推至大國角力的峰頂浪尖。

中方反制 港難置喙

中美近日角力戰場去到傳媒。早前,美國以內地新聞媒體屬於政府機構,納入了申報和限制人數的規定中。中方為了反制,就要求三家美國新聞機構的記者交回記者證,相關要求同時把香港納入範圍,這種做法過往比較罕見。

兩國把媒體變成磨心,現在變成有理說不清。從體制上來說,內地機構以國營單位作為主導,特別是非經濟性的機構,多數由國家擁有。美國把內媒當成國家機器一部分,於是實施制裁。在大陸角度,美國官媒不活躍,豈不是有你打我,無我還招,於是把美國媒體作為目標,所以自由黨主席鍾國斌說今次是政治事件,無關乎新聞自由。

外媒在本港被限,非建制派議員就大為緊張,認為一國兩制對出入境自由有規定,外交部的做法有違《基本法》。不過,如果美國把內媒當成大陸機構施加限制,中方提出反制,這就是外交範疇,香港似乎沒有置喙的餘地。

搬《人權法》等同升溫

過往,遇着這種僵局,特區政府會保持低調,然而找尋解決的中間方案。有前高官說,像美國情報員斯諾登跑了來香港,當時的特首梁振英就採拖字訣,最後讓他離港了事,雖然這個做法令美國有點不高興,但終究避免了一場硬碰。

現在中美角力,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責任上要跟大隊,但反對派議員就唯恐天下不亂,立即把事件和美國《人權法》報告拉上關係,暗示美國有可能加辣。這樣的說法不僅無助降溫,反而是提醒美國要向香港開火。

不久前,反對派議員和政界人士跑到美國游說以《人權法》制裁香港,這對本來已滿城風雨的本地政經環境等如雪上加霜,這種行徑在本地很多人都覺得難以接受。現在把反制和《人權法》掛鈎,不無卸責的感覺,但這種打開口牌的做法,豈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事緩則圓 一貫有效

前高官說,香港過去面對這種處境,都以事緩則圓的策略應對,多數都取得成效。反對派的議員現在一見火頭燒起,就急急煽風點火,無疑是把香港推向漩渦中央。今個星期,傳統基金會已借社運的理由把香港最自由經濟體的名頭「搣柴」,有點衝着特區而來的味道,現在議員還硬要把頭伸出去,莫非是想最後被打到焦頭爛額,就達到了攬炒的偉大目標?(齊秀峰)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