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疫症共存的復工大計

復活節過去,市民回復上班。假日本港錄得的新冠肺炎個案回落至單位數,大部分仍然是外地傳入個案,本地個案大部分都追蹤到源頭。雖然如此,特區政府仍然小心翼翼,提防再爆第三波疫情。相比之下,美國提出五月一日就準備復工,策略就進取得多。
美英做法最「硬朗」
病毒不帶眼,一場橫掃全球的疫情就變成對比各地政府不同管治風格的大檢閱。肺炎最早在中國發生,在發現病毒可以人傳人後,中國政府迅即提高警戒級數,在農曆年前對武漢實施封城,這個做法令武漢變了告急危城,醫療體系爆煲。同時,北京政府調動全國力量應對,調換地方官員,在三月份開始把疫情壓下去,然後慢慢復工。
雖然內地在一月尾開始封城,但美歐等地似乎對疫情相當淡定,三月份之前基本上運作如常。英國政府還採取了群體免疫的對策,直至後來發覺病毒傳染性極強,當醫療體系無法承受,死亡率就會大幅提高。這個時候才急轉彎大力進行社區隔離,但事態已發展至感染大增,連首相約翰遜和皇儲查理斯都中招。
美國應對的「硬朗」與英國不遑多讓,開始時都是動作不多,政府沒有增購醫護防護裝備。到紐約州大量爆發,總統和州長還就加強隔離鬧意見,最終美國出現核航母集體感染,染疫人數全球第一。不過,總統特朗普仍維持一貫經濟行先的政策,不斷強調要推出刺激經濟方案,焦點放在救市多過救人。
若是香港必鬧爆
在復活節前,特朗普先提出在四月終止隔離,重啟經濟想法。在醫療專家反對下,他才把目標押後一個月。相比之下,香港專家的取態顯然審慎得多,甚至乎可以說是保守,同樣的目標若放在香港,隨時已經被各方鬧爆。
依照目前美國朝野的想法,五月復工似乎已成為落實目標。美國政府的想法變成與疫症共存,不等肺炎全退,就已經爭取如常運作。這個方針雖然會令染病人數增加,但付出的經濟代價較小。從社會上的反應,當政府定出了這個方向,主流醫護的反對聲音就遞減。
紐約州疫情大爆發,結果之一不但是醫療體系垮掉,連屍體處理都無法應付,結果要挖個大坑集體下葬,這種情形若然在中港發生,其震撼性肯定空前的。有熟悉美國的猛人說,美國媒體有規矩,對在中東打仗死亡的軍人的葬禮都要低調處理。對於美國疫情死亡的公民,大抵也是如此。
評比信數據科學
美國染疫死亡人數遠超大陸,引發了內地是否有低報死亡人數的議論。有衞生專家估計,大陸死亡人數很有可能比宣布為高,因為在疫症爆發之初,檢測有限會造成偏差,這在其他國家都同樣出現。
專家也認為,處理不同也會造成不同死亡率。內地在武漢封城初期死亡率很高,因為當地醫院無法處理,造成部分染病人士失救,當中央大力調動資源興建臨時的方艙醫院,很快就把死亡率壓下來。英國大爆發後醫療體系無法應付,加上初期醫護普遍不戴口罩等防護裝備,就造成死亡率高。
今次新冠肺炎在全球各地施襲,成為政府間的一場考試,每個地方應試的方法不同,究竟那個方法好、那個方法差,有人會用政治的眼光去打分,不過,如果撇除有色眼鏡,用數據和科學去看,就會看出不同國家應對的側重點和水準高下。(齊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