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 經濟的樹與林 | 中環High Tea

  今日香港經濟是不好?是還可以?還是甚麼?

  根據政府在今年5月發表的2025年第一季經濟表現報告,今年首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擴張3.1%,政府預計2025年的經濟增長會維持在2%至3%的水平。在今年首季,私人消費開支則繼續錄得輕微跌幅,按年減1.1%。至於整體失業率則繼續處於3.2%的低水平。

  上述數字,再加上今年上半年股市相對暢旺,還有一系列新股排隊來港上市,凡此等等都予人有經濟開始止跌回升的氣象,大家可以安心了。然而,數字是死的,老百姓的生活才是貼心的真相,在經濟似有復甦之勢,市民的生活質素是否改善了,前景是否都是漸次向好?

  今日香港整體經濟情況止跌向好,是否是一個類似下述的情景?是近似一個森林的狀況,遠看一片大森林,看來仍然健康,甚至看來有蓬勃生機,但走進森林近觀林木的情況,有瀕臨枯死的老樹,有初見枯萎的林木,當然也會有新生的幼樹新枝。看這個森林,一樹死,一樹生,整體樹群的茂密程度不太差吧!

  若將上述這個自然界的生態現象放進我們身處的經濟環境中,有沒有參考價值?森林就是我們整體的經濟,死去的老樹,是已經沒有生存力的行業、店舖,枯萎中的樹是仍然在掙扎求存的行業、店舖,再生的幼樹新枝,就是新興、具發展潛質的行業。香港經濟其實也處於這種境況,老店要結業,一些舊經濟撐不下去被淘汰,但也有新經濟、新公司、新店舖開業,適者生存的自然淘汰定律難道不合理?為甚麼還有人要抱怨政府辦事不力、經濟差、生活艱難?無業、失業、工資低的人難道不應努力自我增值,令自己更有競爭力、更有求存的空間?

  適者生存的確是大道理,但社會上每一個家庭的生計,都是一個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不是一堆經濟數據。有公司倒閉,有公司開張;有人失業,有人繼續開工或覓得新差事;有增有減,香港的整體情況就應該不算太差。但失業的人,包括很多拿不到政府救濟、生活艱難、還要供樓的中產人士,還有公司倒閉、甚至可能債務纏身的東主,他們的困境我們是否不應冷對待?政府在努力搞好經濟時,是否也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這些人的處境,讓這些集體感受成為鞭策官員們做得更好的力量?

  經濟數據是冷數字,老百姓的生活才是真相。只看林而不看樹的經濟評估、社會評估,是否就是對民間疾苦的冷漠?這種冷漠若變成固態,官民之間的距離是否也就會越走越遠了?

黃麗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