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 有AI冇學校 | 中環High Tea

人類已經快速進入AI世代,不但在職者要面對AI取代人類在職場的很多崗位,在學習上,AI亦有機會主導了學生們的學習模式和節奏。面對AI世代,學校、老師還會存在?還有需要存在嗎?
在本周舉行的2025全球繁榮峰會,討論議題包括「人工智能與未來的工作」。講者之一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教授便提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革新潛力,指出這項技術能夠將工業革命時代形成的教育模式,在未來為每個人帶來度身訂造的體驗,從而充分釋放個人潛能。
直至今天,課堂式的教育不是私人補習,難言提供度身訂造的體驗。教育界有人過去十幾年大力倡議小班教學,有了AI,小班教學已經變為落後,完全追不上新形勢了。科技的創造力席捲中、小、大學校園,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學界必須要充分準備和裝備,否則必被現在以高速沖入校園的「AI海嘯」淹沒。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日前接受傳媒報道時便說,全球上千萬所高等學府,哪一間面對AI衝擊應變得快,就可以生存下來。他說AI教育先進,讓學生在任何時間、地方和速度學習。他又說除了在大學逐步適應AI時代,中小學教育同樣重要,越年幼接觸越易學習。他又說港大已向教育局提出願意擔當領袖角色,助中小學掌握AI,包括研發課程讓中小學受惠。
從專家、學者的言論所見,提升中、小學的AI學習氛圍和機會已是當務之急,這難免涉及某種程度的課程改革,教育局在這方面的規劃是否已經有路線圖和時間表?若還未有的話,如何可以急起直追?
事實上,AI不但在企業層面,也在社會民生方方面面的範疇上帶來了衝擊,政府當局要及時應對才是上策。政府若不能積極擁抱AI,尤其是在教育範疇上進行變革,以AI現時以極高速發展的走向來評估,香港很有可能會極速落後,對下一代來說,這個結果可以是災難性的。
「有AI,冇學校」會否變成事實,是政府教育當局今天必須要認真考慮和積極具體應對的問題。說而不做,或說而不知怎樣做,都會令香港落後於形勢。教育界與政府必須攜手做好計劃,以行動落實,才是香港的上策。
黃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