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雄 - 要壓縮中小學教育開支|巴士的點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正制訂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政府面臨一個「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困境。

去年年初原本預計2023至24年度財政赤字為570億元,但如今預計赤字為1000億;去年年初原本預計其後一年,即2024至25年度,將錄得96億元盈餘,其後每年都會增加。不過,現在、財爺已預言,到2024至25年度仍未能轉虧為盈,即是新一份財政預算仍會有預算赤字。

本財政年度有千億赤字,較原預算多了430億,其中一個主要缺項是賣地收入。政府原來預計本年度的賣地收入有850億元,但結果至今收入只有123億元,估計埋單會較預算少700億,單是這700億,已足以解釋赤字較原預算大增的原因。未來仍然未可樂觀,因為按目前的地產市道,下年度的賣地收益未必會較本年度大幅上升,如果仍是只有100多億的收入,短缺了的700億的氹,就要靠其他數字來填。

財爺已經明示要開源節流,今年度會維持公務員編制的零增長,甚至每個部門要節省1%的經常性開支。

恐怕這些節流措施仍未足夠,其中一個可考慮的節流重點,是香港的教育開支,本年度的教育開支1040億元,較對上年度增長6.4%,佔政府經常性開支的18.6%,是政府開支的一個重要部分。

教育投資未來,本來不應該慳,特別是香港要發展創科等新產業,更加應加大對大學教育的投入。問題是6年前香港的教育開支,出現了一個政治性的「大幹快上」浪潮。當時林鄭月娥競逐特首,提出每年增加50億的教育經常性開支,結果她在2017年上任後4日,就宣布落實首筆36億元的教育開支,以「教育新資源」為名號,包括增加中小學的班師比,推出3萬元的自資學券,亦增加各類型學校可動用的資金。隨後在2018年2月財政預算時,教育開支進一步加碼20億元,巨額增長,令人側目。

當時政界普遍認為,林鄭政府大量增加教育開支,有政治考量。因為以教協為核心的傳統泛民,一直是反政府主力,大幅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就有「買教協怕」的味道。我自己就曾經聽過一位中學校長慨歎,政府新增的學校資源太多,他頭痛的問題是如何花掉這些錢。

政府引入1%的節省經常性開支目標,要求各部門執行,這亦是財政管理最直接的做法。但當進一步增加節約時,就應該要有差別對待,要看不同領域需求。香港面對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的局面,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就以2017年林鄭上任的那一年為例,當年中學文憑試的日校考生有51192個,6年之後到去年,到2023年文憑試的日校考生只有42903個,6年之間跌了16.2%。學生人數減少,開支應否減少呢?

大學會增加吸納外來學生,發展成為一種產業,亦對未來香港的創科等新產業至關重要,大學資源難縮,但中小學資源就有很大的收縮空間。所以政府應重新檢視2017年大幹快上的教育開支,看看有多大空間,將時鐘回撥到2017年前,將多餘浪費的資源壓縮,保留珍貴的資源,作其他有需要的用途。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

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盧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