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通關不能墨守成規 須具前瞻性大局思維

上周日的維港跨年倒數煙花盛會,成功吸引22.7萬名內地旅客來港觀賞,最後卻因過關交通配套等問題,重演了半年前啟德郵輪碼頭之亂。有旅客苦候直通巴數小時,有「黑的」坐地起價,有搭不到車的人群徒步至皇崗口岸,甚至通宵滯留港鐵站。旅客乘興而來,生氣地走,惹來海量負評,令港形象大損。

根據官員的說法,港府事前並非沒有準備,但僅於當日中午始要求直通巴公司「加人加車」,抽調入境處人手,以及開放皇崗口岸所有通道。那就是說港府相信這樣的安排足以應付即日離港的旅客,因此也就沒有需要啟動較高層次的統籌。

大家不禁要問,到底港府預計會有多少旅客即晚離港?若按過往旅客訪港數字評估,近年內地旅客不過夜佔比徘徊在5至6成。而當晚有逾20萬名內地旅客入境,最後僅約2.6萬人不過夜,便鬧出如此風波,若按一貫比例有五成人即日離港,情況更加不堪想像。倘遇上非常狀況,如數以千計白牌車湧至載客過關,致現長長車龍,直通巴受困無法回車載客,此等不在當局設想範圍的情況,人流車流超出負荷,恐怕會是災難級。

事件可見港府思慮不周,在非常情況,仍以僵化手段處理,未有認真評估旅客即日往返的需要,及早跟內地商討,在節日作出特殊安排,延長地鐵行駛時間,做好疏導人潮的準備,出事是必然的事。

港府事後開跨部門會議敲定3項改善措施,未來舉辦大型活動,政務司司長事前將主持統籌會議,並跟內地商討疏導旅客方案,包括延長鐵路口岸通關時間、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數目等,及考慮設立直通巴專用行車線,改善交通安排。

亡羊補牢是好事,但這些都只可治標,港府更需要認清的是,背後經濟結構的轉變、旅客旅遊模式的改變,以及政府在這些事件中的角色。隨着中港疫後全面通關,交通越趨便利,和一小時生活圈的實現,深港兩地「同城化」程度大幅提高,加上中央大力推動大灣區融合,24小時高效通關需求已成兩地融合必要條件。以香港現時只有皇崗口岸及港珠澳大橋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對比同屬大灣區、已有3個口岸24小時運作的澳門和珠海,明顯落後於大勢。

內地人南下湊熱鬧感受節日氣氛,在交通便利下,即日往返是自然的事,就如港人北上消費也是即日來回,港府沒理由不發覺。隨着北上南下人流趨增,早有聲音要求擴大口岸容量,今次事件,凸顯必須緊隨旅客腳步,加快簡化過關手續、落實一地兩檢、增加跨境公交運力和延長通關時間,共建無縫接合的一小時生活圈。而延長通關時間,可由節日做起,並先延長羅湖及落馬洲兩個關口的服務時間,長遠則應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

今次事件另一焦點,是為何大批旅客急急腳離境,「寧願捱6個鐘」等翌日過境頭班車及口岸開放,都不多留一晚,矛頭更直指本港酒店價格昂貴,有旅客坦言「尖東1400元的房間都不能住人」,不如省下房租分幾次來港一日遊。又有人認為香港欠缺吸引力留住旅客,應加強旅遊基礎建設,舉辦更多節目及活動。

這些關乎旅遊業的定位和產業發展的事項,的確應該檢討,港府及業界須加強市場調查,掌握不同階層旅客的消費變化,提供精準的服務。因着旅客的取態,酒店業界要想想對策,例如考慮向旅客提供住宿優惠或增值服務,娛樂場所要重現「不夜天」,增加旅客留港過夜的誘因;對於不過夜的旅客,各界也要想想如何提升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意欲,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針對大批跨境私家車接載旅客,造成不可預測的擠塞場面,當局也需與時並進,好好了解內地人愛網約車的習慣,與運輸業界做好估算,又或是在特別日子加開直通巴,預早做好宣傳,直接在活動地點接載旅客過境。

港府應吸取教訓,在處理兩地通關問題上,不能再墨守成規,要有前瞻性的大局思維,通盤考慮,調整安排;更要與各界加強聯繫,掌握旅客出行模式,提供適切的配套,防止鬧劇重演。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