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飄 - 管控輸入病毒風險 通關可放心|社論

過了中秋節,近期每天的染疫人數未見反彈,反而有稍為下降的趨勢,或顯示疫情進入了平原期,各界要求通關之聲,更加響亮,政府亦加緊研究通關的可能性。據本報今天的報道,近期政府頻密召開跨部門會議,為通關所需的人力和資源做好準備,包括一旦入境者真的不需要持四十八小時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在他們抵埗機場之後,是容許當場做檢測並等到有結果後離去,抑或做檢測後即可往酒店展開「0+7」。不論安排如何,都涉及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減低入境者把病毒帶入社區的機會,把通關或引起疫情的風險管控好。

政府研究通關,除了回應民生、社會和經濟須復常的訴求,亦有責任防範入境者帶入病毒。不過,隨著本地確診數字大於輸入個案,輸入病毒的風險比本地疫情低,但也不能不提防,必須設計一套健全的機制,好讓當局能夠有效追蹤入境後的確診者。方法之一,是重整疫情追蹤團隊,配合疫苗通行證,把工作焦點放在入境者,提高外防輸入的能力。

另一方面,公眾亦要為通關出一分力,若親人仍未完成接種疫苗,不利於整體構建群體免疫屏障,應該建議他們盡快打針,除了為自己健康着想,也對推動通關,大有好處。
李一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