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多士——教育和雞籠

  林鄭班子有計劃「處理」通識科,並稱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
  這番話引申出一些深層的觀念問題,需要先行辨析。
  首先,通識科的宗旨是甚麼,根據特區政府自己宣稱,是「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擴闊、加強、基礎、觸覺,都是很抽象的詞彙,先天缺乏精確評估的標準。
  但是抽象和不精確,正是通識教育的本意:所謂通和識,都是主觀的感受,正如一個鋼琴被逼考了八級的學生,但天生對音樂不感興趣,和一個沒有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樂迷相比,不能說前者一定比後者更加「識音樂」。
  所謂的「通」也是一樣,有的人會多種外語,但只限於問路、買車票,在餐廳點菜等日常生活範圍,這也可以算是「通外語」,不必達到翻譯和寫作的「精通」程度。
  特區政府自己制定的「擴闊」、「加強」目標,也是因人而異:有人天生觸覺敏銳,眼光獨到;也有人特別博聞強記,好學好問,都不受限制於課堂範圍,通識教育是一種順應天性的自由選擇,特別適應於有求知欲,愛思考,關心社會,做事有投入感的人。
  因此歸根究柢,要問教育是為了甚麼。如果教育只是為了工作培訓,通識科當然完全是多餘的,「無掩雞籠」四個字雖然粗鄙,其實一語道破:所謂「教育」和管理一個雞籠無異,最要緊是關起來。
陶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