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家庭醫生概念 提升市民健康目標

健康資訊
更新時間:08:00 2023-11-28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3-11-28 HKT

為推廣全面全人的醫療服務,特區政府早在2008年提出了全面方案,改革醫療體系,包括加強基層醫療發展,至2019年首間地區康健中心投入服務,象徵基層醫療服務正式全面啟動。

傳統公立門診服務以疾病治療為主,而基層醫療的理念則著重於疾病預防,故此,家庭醫生擔當關鍵角色。過往有研究指出,家庭醫生數目越多,該地區健康指數亦越好,醫療的成本效益亦越高。強化基層醫療,可以減低醫療成本、達致貧富健康公平,以及提升人群的健康質素。

以加拿大為例,透過家庭醫生的制度,可以處理民眾大部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加拿大居民透過當地診所、長期照護服務給病人在家照顧,部分省份甚至有逾80%的糖尿病病人由家庭醫生提供治療。

家庭醫生作為醫療體系與市民首個接觸點,可以為市民健康把關,例如做檢查、跟進健康狀況找出潛在問題,以預防疾病等。家庭醫生提供全面和以人為本的服務,並與病人建立長期關係,提供持續護理。家庭醫生亦負責統籌,與跨專職醫療團隊合作,包括護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處理慢性疾病,為病人提供預防及治理服務。

推動基層醫療普及只是第一步,根據?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作推算,在45至84歲的人口中,隱性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可分別達17.2%和6.3%。十一月推出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讓市民透過家庭醫生接受檢查,並由特區政府為診症費及藥費提供資助,希望市民積極參加計劃,及早預防慢性病。

黃仰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