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 歷史傳承 薪火相傳

善團資訊
更新時間:09:30 2023-09-14
發佈時間:09:30 2023-09-14

東華三院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華人慈善機構,153年來與香港共同成長,而該院轄下有多座法定古蹟及歷史建築,亦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檔案和文物。該院一直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於2010年成立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更於2016年成立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除設置檔案庫、文物庫、數碼工作室及閱覽室,更特設修復室,聘請專業人員修復該院珍貴的歷史檔案,包括全球獨有的東華義莊文獻及數百冊上百年歷史的廣華醫院總冊及產房出生紀錄等。中心亦不時得到政府文物修復專家的指導與協助,維護及修復東華三院各類文物。辦公室多年來致力推廣歷史文化傳承及保育,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教育活動,並向屬校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動及課程。自2017年開始,辦公室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合辦「東華三院學生文物保護大使計劃」,讓學生在暑假期間了解該院獨特的歷史文化、認識文物修復工作及親身參與修復東華三院文物。今年活動是第五次合辦,來自12間東華三院屬校共20位學生與兩位中史科老師參加。

為奠基石重貼金箔。
為奠基石重貼金箔。
過往曾修復「東華三院文武廟化寶爐」。
過往曾修復「東華三院文武廟化寶爐」。
1880年「雞籠環遭風白骨碑文」碎片:1880年在昂船洲發現百多具遺骸,相信是1874年「甲戌風災」遇難者,東華醫院因此向政府申請興修薄扶林雞籠環義山以安葬昂船洲及葬於其他義山風災罹難者的骸骨,立「遭風義塚」石碑,旁邊刻有「雞籠環遭風白骨碑文」記錄其事。1951年因政府收回土地,東華三院遂將義塚遷葬至和合石墓園。近年東華三院在義塚附近發現部分碑文碎片,收集後交由東華三院文物館保存。
1880年「雞籠環遭風白骨碑文」碎片:1880年在昂船洲發現百多具遺骸,相信是1874年「甲戌風災」遇難者,東華醫院因此向政府申請興修薄扶林雞籠環義山以安葬昂船洲及葬於其他義山風災罹難者的骸骨,立「遭風義塚」石碑,旁邊刻有「雞籠環遭風白骨碑文」記錄其事。1951年因政府收回土地,東華三院遂將義塚遷葬至和合石墓園。近年東華三院在義塚附近發現部分碑文碎片,收集後交由東華三院文物館保存。
1958年東華三院第一小學新校舍奠基石:東華三院香港第一小學位於上環文武廟旁,前身是文武廟義學,其後易名東華三院李西疇小學。奠基石原本豎立在校舍正門位置,因校舍進行清拆工程,東華三院最終決定保留奠基石將來重新安置。
1958年東華三院第一小學新校舍奠基石:東華三院香港第一小學位於上環文武廟旁,前身是文武廟義學,其後易名東華三院李西疇小學。奠基石原本豎立在校舍正門位置,因校舍進行清拆工程,東華三院最終決定保留奠基石將來重新安置。

認識東華三院歷史文化
每屆計劃有不同的主題,包括金屬文物及木製文物的維護與修復、製作石碑拓本及分組到六所本地博物館進行專題研習。今屆計劃以石質文物為主題,學生透過課堂、考察及實踐,認識石質材料的科學特性,以及相關的修復和保存技巧。在文物修復專家的指導下,學生親手為東華三院文物進行檢查、記錄與基本的修護工作。是次計劃安排學生在東華醫院禮堂參與講座及篆刻印章工作坊,並前往東華三院文武廟及廣福義祠考察,從建築及文物了解東華三院對華人社區的重要性。此外,學生獲安排參觀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認識該院文獻庫存、存放檔案文物所需環境及基本修復工具。

今年活動結合戶外考察香港石質文物,東華痘局拱門和香港動植物公園華人紀念碑均是行程之一。
今年活動結合戶外考察香港石質文物,東華痘局拱門和香港動植物公園華人紀念碑均是行程之一。

理論糅合實踐 親身接觸東華文物
學生在文物修復實驗室共有四天課堂,理論與實踐並重。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謝建輝向學生講解文物修復及文物修復辦事處的工作,並有文物修復專家帶領學生參觀文物修復實驗室及相關設備,例如全港最大的「氮氣滅蟲室」、紡織品和紙本文物實驗室。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文物修復專家的指導下親手為兩項東華三院石質文物進行檢查及基本修護工作,包括1880年「雞籠環遭風白骨碑文」碎片及 1958年東華三院第一小學新校舍奠基石。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謝建輝活動期間為學生們講解修復文物目的和原理。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謝建輝活動期間為學生們講解修復文物目的和原理。
參觀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
參觀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

同心協力修復東華文物
學生在課堂上發揮團體合作精神,合力為東華三院文物進行檢查及記錄文物的狀況,例如劃痕、磨損、白華、植物生長等的位置,並分工以離子水、牙刷、自製棉花棒等工具清潔文物上的塵埃和污漬。完成清潔後,學生為石碑製作拓本。學生先製作數個大小不同的拓包,再在碑上刷上白芨水及貼上宣紙和玉扣紙,然後使用棕刷均勻地敲打,不疾不徐地把文字的紋理拓印在紙上,最後用拓包蘸墨,均勻地將墨塗於紙上,然後把紙揭下,一張黑地白字的拓本便完成了。在實驗室的最後一日,學生在課堂中認識三維掃描技術,體驗以三維掃描技術為東華三院文物記錄狀況,並為東華三院第一小學奠基石貼回隨歲月消失的金箔。

學生分享計劃學習成果
在成果分享會當日,學生以小組形式作匯報。有學生分享課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為石碑貼金箔,因為有些文字的刻痕淺,難以辨認,金箔亦容易誤貼到文字外的位置,但當他們看見石碑變得煥然一新時便獲得成功感,並對文物修復工作產生興趣。另有學生表示在認識三維掃描技術的課堂中接觸到「葛量洪號」滅火輪的銅鐘複製品十分特別,了解到該技術的應用可以增進展品和參觀者互動體驗。最後,學生表示參與本計劃令他們獲益良多,並感謝文物修復專家多日來的指導。

成果分享會當日,20位學生分成四組,將多日來的活動製作成報告。
成果分享會當日,20位學生分成四組,將多日來的活動製作成報告。
成功修復奠基石後,一眾師生與文物修復辦事處職員合照。
成功修復奠基石後,一眾師生與文物修復辦事處職員合照。

東華三院 主席韋浩文
東華三院主席韋浩文表示:「東華三院擁有153年歷史,與香港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很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育及傳承,並致力培養年青一代多方面了解香港歷史。本院透過『文物保護大使計劃』的一系列課程和活動,不但讓屬校學生加深本院歷史發展的了解,更建立他們對文物保育工作的興趣及知識。」

東華三院主席韋浩文
東華三院主席韋浩文

東華三院 行政總監蘇祐安
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祐安在分享會表示:「每一年的成果分享會都令我非常感動,看到同學善用暑假主動參與計劃,並在短短的日子已對文物保育這個課題有深刻的領會,讓我很驚喜。幾年下來,我們有過百位東華三院學生文物保護大使,希望文物保育的種子繼續埋在同學的心裏,隨着他們成長發芽,開花結果。」 

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祐安
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祐安

文物修復辦事處 總監謝建輝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謝建輝表示:「我們一如既往安排導師講解專業修復工作,在實驗室亦可以讓同學體會,過程中同學明白舊的東西可能有著特殊意義,要好好珍惜。我們也向同學講解文物修復工作的科學原理,希望由此引起同學將科學應用在文物修復的興趣,往後他們在選科與生涯規劃上都會多一個考慮。」

文物修復辦事處 總監謝建輝
文物修復辦事處 總監謝建輝

同學心聲

朱紫澄同學 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
今次活動我們上了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體會到文物修復專家日常的工作,知道當中困難之處,以後會更加珍惜博物館的文物,而我會肩負東華三院學生文物保護大使的責任,向身邊朋友宣揚文物保護,令到他們更加珍惜香港與東華三院歷史。

莊瑋賢同學 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
參與這個計劃讓我親手接觸到東華三院珍貴的石質文物,並學到了不少與文物修復相關的新知識,例如修復不同材質的文物會使用不同方式、利用三維掃描數碼還原文物本貌等,這些經驗都讓我擴闊了眼界。

老師感言

劉曉琳老師 東華三院邱金元中學
這個計劃提供一個很難得的機會給學生去接觸文物,特別是由東華三院學生去修復東華文物,更能產生共鳴,增加歸屬感,加深學生對作為東華一份子的身份認同。

劉宣杏老師 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
我覺得作為歷史科老師,經常和同學說要保護、珍惜及保育文物,但這樣他們未必會明白。這個計劃讓學生懂得去反思,他們體驗過後會有深刻感受。

(資料由東華三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