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期 IB教室】成績膨脹的啟示(下)

其他
更新時間:19:30 2021-09-17 HKT
發佈時間:00:00 2021-09-16 HKT

上期與大家分享過,在公開試成績膨脹下,學生要成功獲得心儀的頂尖大學取錄,除了要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外,還要在學校要求的各項入學試(Standardised Test)中取得佳績。然而,即使順利通過入學試的試煉,學生仍需要一份能夠突出其特質及潛力的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才能在招生主任(Admissions Officer)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提升取錄機會。


不設入學試的大學與「神科」
儘管牛津及劍橋兩所大學,以至英國普遍的「神科」如醫科及法律學系等,都要求報讀的學生先報考各自的公開試,但英國仍有不少學生夢寐以求的頂尖大學及學科,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帝國學院的部分學科,不設入學試及面試。因此,若學生手持頂尖的公開試成績,又希望在公開試成績膨脹的學年報考這兩所大學的學科,就要在個人陳述中多下苦功。


個人陳述不「個人」
許多學生及家長都有誤解,以為個人陳述的主題和內容要以個人興趣為主,其實並非必然。一篇好的個人陳述,除了要包含個人見解外,更需要展示學生的學術興趣,向學校分享希望就讀該學科的動機,以及對學術探究和興趣的追求。部分學生會將曾經閱讀、與學科相關的書籍列表加到個人陳述中,但這種被稱為「Laundry List」(冗長清單),遠遠不足以展示學生應有的學術追求。因為書本的內容,對於招生主任來說都是能在網上找到的資訊。若希望透過閱讀經驗展示學術興趣,大家可選擇數篇或數本具啟發性的文章或書籍,在個人陳述中分享由此引伸的思考及疑問,如何啟發學生思維及帶來嶄新看法。這些源自學術的個人陳述,正符合個人陳述的最大原則:「Personal In Academic Sense」,從學術中體現個人特點。


學術與非學術的比例
一般而言,個人陳述中應有85%為學術討論,餘下15%可展示個人興趣,讓校方了解學生的個人特質。按照各校的需要,有的學生更宜運用90%篇幅說明學術上的探索及成就,其餘10%就是非學術方面的興趣。在撰寫個人陳述時,千萬不要被「Personal」這個字所迷惑,在英國的大學要求中,個人陳述指的是「Personal In Academic Sense」,在學術中找到自我,這是過往我們聯繫的招生主任所分享的。


不同學科的不同策略
準備個人陳述時,學生應注意報讀不同學科應有不同策略。以醫科為例,醫學院往往對於學生的個人陳述有不一樣的要求,學生需要在文章中闡明希望就讀醫科的動機及有否相關行動,因此學生應說明有否參與過醫學院舉辦的學生實習計畫及體驗營等活動。若在新冠疫情期間缺少這些機會,學生就應透過互聯網增進知識,例如透過免費網上課程,認識英國的國民保健系統(NHS),畢竟個人陳述內容愈豐富,愈能得到校方認可。報讀牙醫課程的學生,在個人陳述中也可以對其興趣有更多着墨,例如牙醫需要有靈活的雙手,學生可舉例說自己從小熱愛摺紙,從非學術角度展示潛力,度身訂造個人陳述的觀點,提升入學機會。


作者:胡嘉瑩(Joyce)(曾是IB狀元,畢業於劍橋大學經濟系,現任Cana Academy Limited(https://www.canaelite.com/)的創辦人之一兼教育專欄作家,亦是IB考官。精通國際考試課程(IB/GCE/GCSE/AP),擁有豐富教學經驗。)


延伸閱讀


【589期 IB教室】成績膨脹的啟示(中)


【588期 IB教室】成績膨脹的啟示(上)


【587期 IB教室】來吃一頓劍橋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