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期 家長熱話】港青年焦慮感倍升 NGO倡改善精神健康
發佈時間:00:00 2021-08-05
新冠肺炎疫情已歷近一年半,坊間有不少人開始關心疫下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非牟利機構啟勵扶青會(KELY Support Group,下稱啟勵)於去年五月進行了兩項調查,目的是了解香港學生在家學習情況,並成功訪問共一百五十二名十四至二十四歲的青少年,結果其中一項數據顯示,有過半數受訪青少年受着不同因素影響而感壓力與焦慮,亦有意尋找應對精神健康壓力的方法。
何謂焦慮?
很多人會把「焦慮」跟「焦慮症」相提並論,其實並不然。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都會對某些件事情產生焦慮情緒。啟勵青年服務主任吳子峰解釋說:「焦慮在某些情況下屬正常反應,例如遇到危險、重要情境,以及面對一些重要時刻,像是匯報、面試等等。」
焦慮有其利弊,吳子峰指若焦慮適當地出現,並獲恰當調節和控制,不但不會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還可以讓我們保持警惕,專注當下要做的事情,使我們更有動力去完成我們想做的事情。相反,當我們不懂處理焦慮情況時,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過於焦慮甚至讓我們無法專心溫書、上學和社交。
需穩定成長環境
疫情、社會事件的影響令青少年的生活出現更多不確定因素,其中最大的轉變是面對授課方式的挑戰。啟勵行政總監蕭加欣指,「青少年喜歡與人相處,不少青少年反映自己在多元環境中發揮得更好,這也意味着網上授課的模式未如理想。」
環境的不確定性是令青少年感到焦慮的其中一項因素,蕭加欣補充說:「我留意到環境上不同的轉變對年青人有很大的打擊,面對每一次轉變,他們都需要時間去適應。穩定的環境能夠讓他們持續地發展所能,但過去幾年社會環境有太多不確定因素,這也是造成青少年焦慮的主因之一。」
社會定型加重壓力
香港社會對於物質的需求龐大,以物質多寡定義個人是否成功,這種壓力亦無形地施壓在青少年身上。蕭加欣感慨說:「我在不同地方工作過,鮮見有一處地方的年青人會擔心自己能否在二十年後買樓,這種壓力在香港社會尤為常見。」
這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並不利於青少年精神健康發展,她指出,「這些期望讓青少年轉化成自己對自己的壓力,開始追求要怎樣才能成功。家庭與社會的期待,影響着他們怎樣判斷對現狀是否感到滿意;像是能否置業、可否找到一份別人眼中的好工作、是否能夠達成作為一個香港人需要完成的使命等,都在無形中影響着他們對未來的判斷,增加他們心中的憂慮和心理負擔。」
家庭環境致無安全感
過分着重物質需求,除影響自我期待外,更會加深家庭內部的矛盾,不利孩子成長。蕭加欣指出,「針對年幼的小朋友來說,成人未必留意到自己的行為、說話方式甚至是家庭塑造出來的文化環境,會影響到孩子,他們都能感受和吸收得到。若家裏經常吵架、發生不快事情,孩子會跟着情緒走,慢慢對周遭事物感到緊張、敏感。」
蕭加欣更分享身邊發生的一個故事:「我認識一名約十歲的孩子,屬基層家庭,父母失業,家中圍繞的話題往往都與金錢有關。問他最擔心的是甚麼,他說怎樣才能幫家人存錢,因為家裏不夠錢用,也不知道能否繼續上學。」這也顯示家庭氣氛、家長在孩子面前的溝通方式,以及父母跟孩子的溝通方法,都對孩子成長和心理健康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精神健康污名化 精神健康污名化(stigma)依然存在,是指人們對精神健康問題所產生的刻板印象,甚或是歧視;主觀斷定受精神困擾人士往往是抗逆力低、情緒管理能力不足等。 蕭加欣坦言,現今社會雖開始看重精神健康問題,但問題仍未能獲完全改善。「我們透過服務覺察到有青少年精神問題,真心想幫助他們走出困局,但仍有些年青人不願接受協助,認為家人朋友知道後會惹來非議,所以拒絕服務。這些情況也能讓我們知道,雖然對精神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去污名化這條道路仍然漫長。」 |
三層面助日常治瘉 改善精神健康
1. 學懂自我照顧
很少青少年懂得感受自我不同情緒與身體機能的變化,而吳子峰指出生活上的微小習慣原來能助人調節情緒。「青少年應培養出對身體有益的好習慣,如多喝水、多做運動等,因這些習慣能使身體釋放不同的化學物,有助穩定情緒。」吳子峰又提及青少年不願正視自己的焦慮或壓力問題,反而會不自覺沉迷打機或長期瀏覽社交網站,以為情緒問題會隨時間消失,事實卻不然。故他建議青少年可嘗試學習靜觀這類自我照顧行為,「現時有不少實證證明靜觀對舒緩壓力很有幫助,能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減少緊張情緒。」靜觀活動包括察覺呼吸、身邊聲音、事物和味道等。「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把專注力帶回當下,暫時放下之前或之後的事情。」
2. 與傾訴者建立聯繫
朋輩對於青少年精神健康有相當的影響力。「機構着重peer support(朋輩支持),因為大家都在經歷相類似的情況,能夠互相理解,事情討論起來也不覺尷尬。」吳子峰又指,「向你傾訴的人往往希望與個體建立實質聯繫,多於向對方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事情未必有實質的解決方法,但對方能明白自己的處境,有助感受到身邊依然有人相伴,青少年就更有動力紓緩問題。蕭加欣亦補充說:「青少年常感到與朋友之間有競爭,我們要告訴對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走的路也不一樣,最重要是知道個人的發展路向和目標。」
3. 家長多予鼓勵和讚賞
家長與青少年建立健康關係亦能助紓緩他們的焦慮情緒。蕭加欣建議家長要多留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變化,助他們剖析為何出現不好的情緒和負面的想法,讓他們傾訴自己的憂慮。而作為家長,更應以輕鬆的方式跟子女溝通。此外,家長要多給子女鼓勵和讚賞。「有些事情子女平常未必能做到最好,但要相信有天他們能做到;父母也要多加讚賞子女,從而讓青少年慢慢建立自信心。」
啟勵推精神健康活動 啟勵扶青會(KELY SUPPORT GROUP)將於八月十二日國際青年日當天,啟動連串活動以關注年青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其中兩項主要活動分別為:#IWishIKnew,推動全港十八區年青人在社區和社交媒體分享真情字句,表達所思所想;以及八及九月舉辦的Stories of Impact,會設立實體和網上展覽,展出三十位名人和年青人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以引發社會人士關心年青人在成長路上的需要和傾聽他們的聲音。 |
文:程嘉瑜 圖:程嘉瑜、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577期 Chit Chat湊仔經】如何助兒童紓緩負面情緒
【572期 家長熱話】從遊戲認識情緒教育 提升大眾關注助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