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生、成長美國人 陽和平教授談心路歷程

洛杉磯
更新時間:22:16 2016-08-2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16-08-21 HKT
(記者陳慈暉洛杉磯報道)經歷過中國內戰或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人,推崇「毛澤東時代」,可視為自然的歷史情感。但長堤州大孔子學院19日晚間邀請教授陽和平(Fred Engst),主講「一個生活在中國的美國『紅二代』眼中的中國和美國」,卻相當顛覆出席者的思維及眼界。因為陽和平是一個在中國出生、成長的歐裔美國人,他卻侃侃暢談父母及本身經歷、認同的中國,以及共產主義下的社會生活。
陽和平1952年在北京出生,在西安成長。他表示,母親寒春(Joan Hinton)曾參加曼哈頓計劃的核武研究,父親陽早(Sid Engst) 在西安國營草灘農場,從事牧牛業。母親是二戰後來到中國,因舅舅的引介,與父親相戀、結婚、生子,此後在中國生活了大半輩子。
父母之所以長期定居中國大陸,陽和平認為對中國「毛澤東時代」的留戀,是最根本的原因。
陽和平說,他的父母在「毛澤東時代」,被建設新中國的國民精神,也就是所謂的「延安精神」所吸引。同時,父母對中國及共產主義的認同,也影響他及弟弟、妹妹。他的弟妹曾在毛澤東時代,以「知青」身份,在安徽茶廠當工人,而他也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當過工人。
文革初期陽和平參加過串聯,1969年隨北京同學到工廠當工人。 1974年赴美後當過農民、鋼鐵、汽車和其他各種產業工人,前後長達10幾年。其間勤工儉學,最終獲得美國拉特格斯大學(University of Rutgers)經濟學博士學位。做過幾年私企經濟分析師後,他又重返校園任教,其中2000年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及首都經貿大學任過職,之後又在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等大學任教。
2007年「海歸」,任教於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講授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等課程。
陽和平表示,回顧在中國及美國當工人的經歷,當時在中國當工人的1個月工資,只相當美國工人的1小時工資,而且美國工人的生活水平較高,可擁有自己的車子、房子等物質。不過,他卻感受在中國「毛澤東時代」的工人,要比美國工人幸福、滿足。而這份屬於中國工人的幸福,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也失落了
陽和平強調,「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工人,擁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及階級,不需看老闆臉色,對老闆有意見甚至有寫批評大字報的「話語權」,幹起活來特別有勁。而美國的工人雖賺得較多金錢,卻因老闆掌握其「飯碗」,不得違背老闆的意思,只能在周末或假日才能活出自己。他經歷過社會底層的工人生活,讓他深刻體會物質水平不是社會幸福生活的絕對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