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碰碰車隊終獲發牌 改善的士服務漸露曙光

更新時間:03:00 2025-06-2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6-28 HKT

  政府最初提出的士車隊政策的時候,社會是有期待的,但政策從醞釀到試運,整個過程都不太順利——許多司機持觀望態度,不願做「白老鼠」;那5支可能獲發牌的車隊,也令人擔心未必能夠達到正式的營運門檻。不過,隨着政府變相降低門檻,決定下月起正式發牌予5支車隊,車隊政策之落實似乎已無懸念,接下來的問題只是如何將車隊規模進一步擴大,讓乘客有更多選擇而已。
  「的士車隊」這一概念當初之所以被提出,完全是傳統的士服務差勁所造成的。車隊作為一個新事物,具備不少好處,包括容許司機和乘客事先議價,做法跟現時網約白牌車看齊,這有利於提升車隊司機的競爭力;同時,由於政府掌控了牌照制度,實際上賦予政府監管車隊的士的權力,有利於問責。在理論層面,的士車隊是好政策;在實際層面,也不無可取之處,因為在試運期間,不少乘客讚賞車隊的士設備良好、服務便利。故此,進一步將這一政策落實推廣,是對的。
千輛的士下月投入服務
  但正如許多改革措施一樣,的士車隊政策不是一起步就會順順利利,前進的路上難免有種種障礙。5支車隊原擬提供總共3500輛的士,根據政府原先要求,正式營運時的士數量必須達到6成門檻,亦即合共約2100輛。故此,當運輸署預計下月底僅約1000輛的士投入服務,我們便可看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並非車輛購置、系統裝備跟不上,而是招聘司機的進度不理想。這個問題在試運期間已是非常突出,「有車無人揸」之下,整個的士車隊政策有難產之虞。
  一般相信,不少司機選擇觀望,原因之一是加入車隊意味「喪失自由」,因為他們必須接受穿制服、工作時間固定、優先接平台定單之類的硬性規定,令他們不像「單頭」司機那麼自在。更大的原因是車隊運作成本甚高、薪金不夠吸引,所以未必足以鼓勵大多數司機,特別是年輕司機「放棄自由」加入車隊。倘若車隊慷慨一些,願為潛在的司機提供更優厚的獎金,誘之以利,肯定可以網羅更多人才。
  政府和車隊均努力吸納人才,只是做法過於死板。確實有許多司機猶豫不決,但願意加盟的亦不乏其人。當局早前搞過招聘會,就有逾百名的士司機到場遞交申請表。但據說一些求職的退休司機不滿當局要求他們交代駕駛執照年資、學歷、語言能力之類的資料,不勝其煩,最終放棄交表。將來,在招聘司機的時候,可否簡化要求呢?
提供優厚獎金網羅人才
  1000輛的士當然不算多,數量未必足以應付市場需求。但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改革,凡事總須踏出第一步,然後才有第二、第三步。5支車隊獲發牌、的士車隊正式落地,就是第一步。仍然遲疑的司機一定會觀察車隊的實踐狀況,再作決定。假如他們看到車隊的好處,意識到收入會比做「單頭」司機時豐厚,就會有興趣加入。所以5支車隊應該做好示範,一定要爭氣,政府亦應適時調整優化的士車隊政策,這樣,相信有利於擴大車隊規模,讓乘客有更多選擇,逐步提升整體的士服務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