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業界自陷泥沼 莽行難獲公眾支持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5-22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22 HKT

  香港的士服務質素一直為人詬病,舉凡揀客、拒載、濫收車資等亂象層出不窮。假如業界反躬自省、勇於改革,不失為一個浴火重生的機會。可惜,部分人士執迷不悟,三番四次以「反白牌車」之名,要脅發動示威、罷駛,甚至揚言要進行司法覆核。這些人妄圖將營運困境「甩鍋」政府,將後者塑造成「無能」的稻草人,轉移焦點,掩蓋自身服務缺失。如此拙劣的把戲,不但與民意作對,更曝露既得利益者抗拒改革的醜態,逆潮流而動,必遭社會唾棄。
「抗議」行動綁架公眾利益
  最近幾年,業界已多次發起所謂「抗議」——2023年曾醞釀在大埔林村許願廣場發起罷工,號召500輛的士參加,最終因林村許願廣場拒絕租借場地,而的士團體未有向警方申請不反對通知書而告吹。今年2月,業界計劃罷駛至少5日,結果在政府約見業界,李家超特首明確表明會嚴打白牌車並推進規管網約車平台後,罷駛行動最終取消。類似的抗議,漠視對市民和交通可能造成的影響,自然無法獲得社區支持。更令人反感的是,的士服務差劣本身已損害社會利益,而所謂「罷駛」變相綁架公眾利益,進一步耗損社會資本,實屬厚顏至極!
  一些業界人士不滿白牌車「搶飯碗」,視之為寇讎,其實他們的困局又豈是「白牌車」所造成?我們不妨參考新青年論壇的調查——傾向不滿意的士服務的受訪市民比例高達45%,其中表示「非常不滿意」的甚至高達12.9%;反觀,網約車卻深受肯定,受訪者表示傾向滿意有關服務質素的比例高達95.6%,而表示不滿意的則僅有3.3%。可以看到,業界的困局實乃源於自身服務差劣,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近年,全球多個大城市都擁抱網約車所帶來的變革,但香港的士業界卻是罕見的頑固分子,死守既得利益,拖改革後腿。這種態度既違背時代潮流,也與香港人歷來崇尚自由競爭、主張「優勝劣敗」的文化背道而馳。
  的士業界總是批評政府不作為,事實上,過去幾個月,警方已拘捕超過30名涉嫌違法的白牌車司機,並將繼續執法行動。同時,運輸及物流局已與網約車平台公司會面,重申營運必須依法。的士業界卻視而不見,仍不滿足,甚至還要醞釀眾籌,搞所謂司法覆核。
保守心態礙香港進步
  根據經濟學理論,的士業界面臨的經營狀況,實際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消費者用腳投票,選用優質網約車,棄用劣質傳統的士,不啻對的士業界的「審判」。業界的司法行動,不一定可以勝訴,因為很難證明他們的損失源自政府的施政。此外,他們揚言籌集「數以億元」資金與政府打官司,無視此舉可能耗費大量公共資源,拖延規管網約車的進程,其實也是與社會整體福祉為敵。
  無可否認,的士壟斷市場的模式已經受到唾棄,這一點可從牌價由高峰期的700萬港元暴跌至200萬元所印證。為了改善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質素,回應整體社會所需,本屆政府直面被既得利益盤踞多年的勢力範圍,打破數十年僵局,例如已經推出的士車隊制度,同時正在積極推動立法規管網約車。當局決心之堅,毋庸置疑。
  的士業界糾纏於「保牌價」,將改革視作洪水猛獸,甚至以「癌細胞」污名化網約車的新興業態,其保守心態已成香港進步的絆腳石。我們奉勸業界,與其對抗變革,不如痛定思痛,與網約車公平競爭,這才是符合公眾利益、重獲市民尊重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