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創意掘金行不通 初創應用AI節流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00 2025-05-2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20 HKT

  本港目前有近4700間初創企業,在經濟波動下,部分初創今年需縮減70%人手和規模,預期採開源節流模式守業,改以自由工作者或以AI(人工智能)輔助。業界指,近年投資者趨向保守,與以往「憑創意取資金」的環境不同,現時更看重盈利能力。有專家指出,本港初創生態缺口在於私人機構參與,建議成立「天使母基金」、優化貸款擔保計劃等,並加強支援初創開拓海外市場,包括協助對接當地人才及法規。另有建議指,本港需要建立成功創業者回饋機制,以推動可持續的初創生態循環。

根據投資推廣署的「2024年初創企業統計調查」,本港初創企業由2014年約1000間,上升至去年的4694間,創歷史新高。然而,有初創負責人向本報指,宏觀環境疲弱,開源難度提升,部分表現不俗的初創,今年也縮減70%至80%人手和規模,「相信今年整體發展方向是減開支、增加市場守業。」
部分企業需縮減70%人手
  本港人力成本偏高,AI的應用降低對全職員工的需求。初創顧問公司Inspect Element創辦人蘇健德提到,本港尚未出現如外國大規模裁減工程師的情況,但已有團隊用AI完成部分工作,如輔助編程和設計優化等。
  Inspect Element早前訪問了近100間駐港初創企業,受訪企業預期今年最大挑戰是「業務盈利」、「可持續增長」、「現金流」及「尋找投資者及資金」等。為紓緩財政壓力,77%受訪初創計劃加強AI與自動化應用,並考慮委託自由工作者或顧問團隊,以保持資金靈活。
  戈壁創投執行董事莊漢彬分析指,AI普及已改變初創企業的資源分配模式,「過去融資主要投入產品開發,現在更傾向投放建設銷售團隊。」他強調,AI已從獨立賽道,轉變為跨行業的「賦能工具」,「投資評估時,我們更關注不同領域的企業如何整合AI提升效率。」
  企業運作離不開資金,創業初期須消耗大量資本。本港通過數碼港和科技園營運的政府資助創業培育計劃,為創業者提供金錢資助、市場推廣和商業配對等支持,以數碼港為例,已有超過320間企業成功拓展至內地及35個海外市場,其中逾70間進入東南亞市場;當局亦推出「科創創投基金」優化計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投資。技術轉化方面,政府通過InnoHK研發平台及「產學研1+計劃」等,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
加強支援開拓海外市場
  對未獲充足資助的初創,私人市場融資仍是主要選擇。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本港是全球第三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融資」及「投資管理」分項更列首位。惟當前經濟環境下,投資者變得謹慎。
  Bull.b Tech創辦人陳易希不諱言,過去只要有故事和創意,就能爭取資金,如今無論資助或商業基金的投資方,均要求初創具備盈利能力,「幾乎是必賺才願意投錢。」
  莊漢彬提到,本港初創生態圈缺乏私人企業參與,「需要更多企業融入,提供試點合作,或促進人才在初創和企業之間的流通。」蘇健德補充,新加坡私人機構主導的加速和孵化模式具參考價值,「由於以盈利為導向,更加要求高速、高效推動發展。」
  貿發局2021年的經貿研究,訪問259間在港成立少於8年、以香港為公司總部的初創企業,只有少數表示能於創業初期獲私人融資;有受訪者表示,本地活躍的天使投資者有限,惟即使找到有意向的海外投資者,其預期投資額遠超公司規模,終因難以滿足投資者的收益目標而告吹。
  數碼港首席公眾使命官陳思源坦言,種子期或早期初創企業具高風險和長投資周期等特徵,導致早期融資長期匱乏,建議政府參考深圳等地成立「天使母基金」,吸引更多私營資本投資早期初創。
  滙豐科創金融香港主管葉昌華亦指,香港可考慮擴大融資渠道,如推出計劃連繫本地初創企業與國際投資者,尤其是中東地區,亦可考慮優化專注於創新經濟的貸款擔保計劃,以降低初創的融資障礙。
  本地市場規模有限,葉昌華透露,不少初創近年有意進入大灣區和東盟市場,需要適應當地的監管制度,「例如在私隱、資料保護及科技應用都有不同規定。」
建立成功創業者回饋機制
  戈壁創投投資了不少金融科技的初創公司,莊漢彬提到,進軍海外需要申請當地牌照,耗時較長,舉例有本港保險初創擴展中東,選擇與杜拜投資者建立合作,「實際經驗顯示,成功案例多倚重當地的合作夥伴。」
  初創Riverchain近期在新加坡開設辦事處,其法律總監及營運總監Hsiang Low指,已在東南亞市場招募人才,「我們需要真正了解當地市場,這些人才熟悉當地法規和商業文化,能協助與當地建立信任關係。」
  惟針對當地人才招募的痛點,蘇健德坦言尚未覓得有效方法,「現時政府鼓勵至東盟市場投資,會否可幫助初創找到適合的人才?」
  陳易希亦說,內地、印度等地的公司加入競爭,加劇本港初創壓力,而全球行銷成本高,現行措施略有不足,建議增加配套,如設立專責的「海外初創」中心,提供展會後續支援,支持初創走出香港。
  本港不乏成功進軍海外的初創,相關經驗具參考價值。據知,數碼港已委任部分在海外市場站穩陣腳的培育計劃成員或畢業生擔任大使,協助發掘商機。
  莊漢彬認為,促使成功「畢業」的創業者和天使投資者回饋本港,是本港初創生態最難拼湊的一塊拼圖。他舉例指,美國三藩市灣區多位早期創業者,在成功後會再開新初創,「培養更多『導師』,形成『持續創業』的良性循環,是營造良好土壤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