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短訊訛稱投訴滴水伺機行騙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00 2025-05-2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20 HKT

新型「鄰居」詐騙浮現。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昨日披露,留意到近日有新型詐騙手法出現,有騙徒自稱是「鄰居」發短訊,聲稱目標住戶的單位出現漏水或噪音,要求對方以即時通訊軟件聯絡,伺機混熟再行騙。公署指,今年3月至今已接獲4宗涉「鄰居短訊」查詢,並錄得2宗投訴,涉及九龍及新界區不同屋苑,經屋苑物業管理處查證後已確認為詐騙。有科技專家向《星島》指,相信騙徒「漁翁撒網」發出詐騙短訊,誘使目標住戶點擊連結以安裝木馬程式;而安卓系統手機會較高危,用戶可先裝防毒應用程式應對。

公署指,據了解涉事騙徒會自稱是事主的鄰居,先透過短訊投訴漏水或噪音問題,誘使事主回覆或要求以即時通訊軟件聯絡,以作進一步的商討。一旦展開對話,騙徒會伺機假裝有意「發展情緣」,或用類似手法取得事主信任,從而騙取金錢、個人資料等。有騙徒亦會誘使事主點擊不明連結,令事主誤入偽冒網站,藉此獲取其個人資料。
假裝「發展情緣」騙財個資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呼籲,市民要慎防新型詐騙手法,尤其是假冒鄰居發出的詐騙短訊,切勿輕易透露個人資料。她又建議市民如有懷疑,可先聯絡屋苑的物業管理處查詢或求證。另市民亦可先啟用帳戶登入的「雙重認證」功能,並不時更改網上銀行密碼,且應有習慣查看網上銀行帳戶,以檢視帳戶或電郵有無出現不尋常的登入紀錄,亦要留意銀行帳戶或信用卡有無出現未獲授權的轉帳或簽帳。
點擊不明連結可能中木馬程式
  對騙徒是否通過屋苑的通訊群組,套取「目標人物」電話作針對性行騙?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為,騙徒多數是「漁翁撒網」發出大量短訊,博取有人上釣,「如事主家中冷氣真的有滴水,收到『鄰居短訊』投訴後,可能信以為真。對騙徒來說,向1萬個人發出短訊,只要有幾個人信已經可以」。
  他指,市民若誤信騙徒點擊不明連結,有可能令手機被裝上木馬程式,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安卓手機系統本身較開放,保護性較低,故亦較易中木馬程式」。他建議可為手機安裝有「防木馬」功能的防毒應用程式,「但通常那些APP都是付費才可用」。
可回電發訊者以確認身份真偽
  方保僑又提醒,用於詐騙的電話號碼通常是「假號碼」,除向屋苑管理處查詢,亦可嘗試回電發訊者以確認其身份真偽,「但坦白說,只靠用短訊來聯絡已非常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