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斜坡崩塌 試推自動無人機查察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00 2025-05-2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20 HKT

  極端天氣近年頻頻出現,斜坡安全更引人關注。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昨披露,將在今年試驗自動化無人機勘察斜坡,並研究利用大數據分析,準確識別山泥傾瀉成因等資訊;同時正計劃編製「天然山坡目錄」,以分析目前未納入監察的天然山坡是否亦存在較大風險,目標在一年內完成。處方又謂,會逐步增加每年的計劃工作目標,改善現有選取人造斜坡進行鞏固工程的機制,如優先研究處於「唯一行車通道」旁的斜坡的風險,及進行相關工程。

土力處副處長(港島)岑家華昨指,處方過往一直透過「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下稱計劃)處理本港山坡的山泥傾瀉風險,包括對人造斜坡進行鞏固工程防止倒塌;並針對過往有崩塌紀錄,且對建築物或交通要道構成威脅的天然山坡,通過治水、建造泥石壩等災害緩減措施治理。岑家華表示,翻查過去約60年的山泥傾瀉紀錄後,發現約兩成的天然山坡在事發前「從未有過山泥傾瀉歷史」,包括2023年遭遇世紀暴雨後「巨石封路」的筲箕灣耀興道,「反映即使過往未曾出現山泥傾瀉,天然山坡的風險亦不容忽視」。
近兩成事發山坡無「前科」
  有見及此,處方有意將《斜坡記錄冊》擴展,由現時只紀錄「人造斜坡」,改為覆蓋全港所有「天然山坡」,涉及山坡數以十萬計,預計可在一年內完成。岑家華指,新《記錄冊》將記錄每個天然山坡的基本地理空間資料、山泥傾瀉紀錄及受其影響的設施,相信有助分析及評估有哪些天然山坡存在較大風險,並應納入計劃優先處理。
計劃藉AI大數據提升安全管理
  人造斜坡方面,以往土力處主要考慮「人命傷亡風險」,以決定斜坡應否納入「計劃」。岑家華指,未來有意將對市民生活有較大潛在影響,尤其是位於唯一行車通道旁的人造斜坡均分批納入計劃優先處理。處方另會逐步增加計劃的每年工作目標,由今年起計3年內,每年處理約40個天然山坡和約200個人造斜坡,開支預算亦會由現時每年約11億元,增至14至15億元。
  為改進監察技術,處方今年會透過兩個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試用自動化無人機,對斜坡進行定時監測及工程管理。岑家華介紹,項目有望突破目前無人機「必須在(操作員)視野內飛行」的法規,即處方可按照預設時間,執行自動化飛行任務,對人造斜坡、泥石壩,及大範圍的天然山坡等作恆常監察。暴雨後,無人機亦能即時對受影響地區進行巡查,再利用人工智能對比前後轉變,相較以往靠衛星照片作比對更省時,準確度亦大大提升。
  同時,處方正開發「智慧斜坡記錄冊」,以擴展數據庫的資料,例如防治工程紀錄、維修保養紀錄、曾承受雨量紀錄、山泥傾瀉紀錄和所涉及投訴紀錄等。另計劃未來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提升斜坡安全管理功能,包括決定防治工程的優次,揀選斜坡進行維修審核,以及優化山泥傾瀉警告系統等工作。
岑家華籲雨季留意警告避險
  但岑家華強調,任何天然山坡在大雨期間均有機會發生山泥傾瀉,「只要有足夠大的雨,山坡承受不住雨量就會山泥傾瀉,無可能防止或預測其發生」。他呼籲市民在雨季時,應留意山泥傾瀉警告,遠離斜坡避險。政府會以「小災可避、中災可擋、大災可逃」的治理概念,建造災害緩減措施,在大型山泥傾瀉時阻擋部分泥石,盡量提供足夠逃生及疏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