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餵錯餐鯁死老翁 報告揭醫護解讀「DAT」有落差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00 2025-05-0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07 HKT

  明愛醫院在今年3月爆出「餵錯餐」,致75歲老翁鯁死事故。院方昨公開根源分析報告,稱造成事故根本原因在於醫護人員對「DAT」(即可耐受飲食)的術語存在不同解讀,導致臨床團隊之間出現溝通落差。委員會建議統一「DAT」定義、移除「DAT」膳食種類選項等以消除歧義。
病房護士理解「DAT」為「正餐」
  1名75歲老翁在今年2月28日因腹部脹痛及便秘入院,2日後由禁食恢復為流質飲食,但醫生撰寫飲食指示時只以「DAT」表述,結果病房護士理解為「正餐」,並指示學護餵食,最終老翁出現鯁喉,經搶救後同日離世。院方指,涉事老翁患有高血壓及認知障礙症病史,亦缺乏溝通能力,醫院記錄顯示自2月起,他已由進食碎餐改為糊餐。而根源分析委員會認為,事件根本原因在於醫護對術語有不同理解,且在釐清飲食指示方面缺乏溝通,加上部分公院的電子系統內的「標準膳食」種類包括「DAT」,或致醫護認為屬特定的膳食種類;另在部分護理教學教材內,亦將「DAT」意思等同「正餐」,或致臨床實踐時有不同理解。
建議統一定義 刪除床頭板選項
  報告更揭示,用作提示病人狀況的「電子床頭顯示板」系統中,「DAT」雖非標準選項,但醫護仍可輸入為膳食提示,導致有不同解讀。另外,醫院無標準化流程用於病人評估、膳食選擇及記錄病人真正的「可耐受飲食」。故委員會建議統一對「DAT」術語的解讀、在所有表格及電子系統內移除「DAT」膳食種類選項,改善相關管理流程,及統一「膳食管理系統」與「電子床頭顯示板系統」內膳食選項,並令資料能即時同步。
  醫管局指,已統一「DAT」定義,明言不等同任何餐飲質類選擇;亦已完成移除表格及電子系統中「DAT」選項,並陸續進行其他改善建議。消息指,涉事兩名護士亦已重返原崗位。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指,DAT歧義存在多年,教科書亦無明確說明,多數由醫護團隊協商。他指,部分人理解DAT為「乜都食得」,但亦有解讀為「承受到乜可食乜」,故統一亦是合理且有需要,相信各培訓機構,如護士學校等也會在課程上作出處理,醫療團隊也要更警覺「問多句」。
  另一議員陳凱欣指,因有護理課程將「DAT」定義為「正餐」,擔心不同年代受訓的護士對此解讀根深柢固,影響遍及公院及私院,當局應有機制通知全港護士真正定義,「加上近年引入不少非本地培訓護士,也要確保理解無歧義」。她續指,醫生現仍可作出「DAT」指示,期望他們習慣寫出具體餐食,避免誤會,「如寫明軟餐也非難事」。
  本報亦向多個培訓機構查詢。僱員再培訓局指,就旗下「醫護支援人員(臨床病人服務)基礎證書」課程,會參考醫管局的相關指引和資訊,按需要作出修訂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