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寶聖物周三在港拍賣 引道德爭議

星島日報-國際
更新時間:03:00 2025-05-05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05 HKT

  蘇富比拍賣行訂於周三在香港拍賣一批釋迦牟尼佛寶聖物,這些佛寶花珠,華美殊聖,被譽為現代最令人驚歎的考古發現之一。拍賣活動引起道德爭議,有歷史學家質疑:佛寶聖物可以像藝術品一樣拿到市場賣嗎?
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聖物
  蘇富比拍賣的是「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約公元前240至200年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據蘇富比介紹,這批佛寶花珠,發掘自銘刻壇罐內,伴隨釋迦族所擁有的佛骨舍利,在宗教、考古與歷史上有無與倫比之重要性。1898年,這批珍寶由英國地產經理兼工程師威廉.克拉斯頓.佩沛(1852–1936年),在北印度比普羅瓦發掘出土,此後在其家族代代相傳至今。如此重要的早期佛教高古文物,在拍賣會前所未見。
  佛陀涅槃於印度拘尸那羅之後,佛骨舍利被分為八份,從此開始了舍利供奉的傳統。根據《大般涅槃經》,佛骨舍利原應歸予佛陀本族——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後來為避免各族爭奪,由婆羅門德羅納分為八份,分別安置於八個舍利塔中,廣得佛教信眾虔誠敬仰。德羅納婆羅門用以裝盛佛骨舍利的陶罐,是分配供奉後首件接觸舍利的聖器。信徒捐獻珍稀珠寶,隨伴釋迦佛陀之佛骨舍利,作供養、積功德,至今已成聖物。
  然而,當這些珠寶展現在拍賣場,專家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說,有一個問題懸而未決:出售這些與印度神聖歷史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珍寶,是否合乎道德?新德里的藝術歷史學家阿胡賈質疑:佛寶聖物是商品嗎?可以像藝術品一樣拿到市場上賣嗎?挖掘出這些寶物的英國人佩沛的曾孫克里斯表示,家族曾考慮捐出文物,但所有的選項都有問題,而拍賣似乎是「將這些文物轉移給佛教徒最公平、最透明的方式」。
  紐約蘇富比國際專家朱利安.金對BBC說:「我們進行了必要的盡職調查,包括與真實性和來源、合法性相關的調查……」
  英國大菩提協會的阿貝亞瓦德納則說:「佛陀教導我們不要擅自拿走別人的財物。根據歷史記載,釋迦族(古印度部落)被授予這些文物的保管權,因為佛陀是在他們的族群中誕生的。他們的願望是將這些文物與寶石等飾物一同保存下來,以便佛陀的信眾能永遠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