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圍堵中國為私利 AI競賽不應損人類福祉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5-02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02 HKT

  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最近談論中美人工智能(AI)發展時,說了一番比較客觀的話——兩國在這領域的差距很小,而這場競爭是無法速戰速決的。黃仁勳貴為美國半導體巨頭的掌舵人,其說法自然頗具份量,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說法在某程度上印證了美國近年對中國的科技打壓收效甚微,或者可以說,美國拼命築起「小院高牆」,幾乎是白費氣力,枉作小人。
科技圍堵層出不窮
  在特朗普1.0時代,美國便展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打壓華為、「誘捕」孟晚舟,就是發生於那個時候。拜登繼任後,美國的圍堵更加精密,所謂的半導體禁令,旨在阻斷中國取得或生產先進晶片,限制中國AI或其他高科技的發展。特朗普2.0時代,先有投資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計劃,後有逼使美企(包括科企)回流的關稅戰。原則上,美國發展高科技,這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它只讓自己進步,不讓別人進步,不讓別人享用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這就顯得小家子氣了。
  面對美國的科技圍堵,中國確實承受巨大壓力,但卻找到突圍的方法,殺出一條血路。例如華為,用黃仁勳的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在計算、軟件、網絡技術上都很優秀。據報華為還在加緊測試新一代AI訓練晶片「昇騰910D」,如果成事,必是中國科企打破美國技術封鎖的漂亮一仗。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性能媲美ChatGPT、毋須依賴太多高端晶片的DeepSeek平地一聲雷,美國的打壓又一次破功,連Nvidia股價亦一度受壓。中國科企能一次又一次地取得矚目成績,原因很多,既有愛國主義驅動,也有國家戰略規劃提供引領,當然企業本身亦投放了大量資源。種種因素疊加,促成了它們的成功。
AI風險不容低估
  從國家層面去看,中國大力發展AI,背後當然有科教興國、以創新驅動發展的現實考量,同時亦帶有對國際社會的責任。習近平主席在最近一次的政治局集體學習上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他還特別提出,要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加強技術能力建設,為彌合全球智能鴻溝作出中國貢獻。美國政客基於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從「零和」思維出發,肯定不會相信中國領導人的說法。
  AI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可為世界創造各種各樣的機遇,但當中的風險也不容低估。如何做好技術監測、風險預警,確保AI是安全可靠的,這本身就需要國際社會衷誠合作。美國也許明白這個顯淺的道理,但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它不可能全心全意跟中國合作,參與AI領域的全球治理。長遠而言,這將對人類福祉產生何種影響,大家心裏有數。
  黃仁勳的說法是對的,中美在AI領域的競賽將是一場「持久戰」。哪一方可以取得更大成績,需要時間去證明。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因為有龐大的人才儲備,又有政策支持,中國AI發展已是勢不可擋,美國再打壓也難以改變這一事實。相應地,設使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速度越快,取得的優勢越是明顯,那麼這個領域的全球治理,便可推展得更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