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保育與發展 積極推動生態遊
發佈時間:03:00 2025-04-19 HKT

位於西貢萬宜水庫東壩附近的破邊洲觀景台年初落成,讓遊人可以更清晰和安全地觀賞以六角石柱聞名的破邊洲島嶼,以及同樣壯觀的水庫大壩美景。加上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對附近景色和麥理浩徑的宣傳,近月每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該處都被本地人和內地客「逼爆」,往來路徑經常出現塞人、塞車、小巴站大排長龍等問題。
為了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從而改善旅遊體驗和創造更多商機,有地區人士、旅遊業界和立法會議員等,紛紛提出不同的改善建議,包括加密小巴班次、擴闊道路、容許小販擺賣、增建公廁和營地等設施,以至完善鄰近的西貢白腊灣碼頭和相關配套,通過水路來疏導東壩的陸路交通,順帶推廣出名水清沙幼的白腊灣及西貢的其他景點。
西貢自然景點常「逼爆」
上述改善建議當然值得當局積極考慮,過程中必須充分兼顧自然保育和生態旅遊發展,要有適當的平衡。具體來說,如何在白腊灣加建大規模登岸設施,同時不會過度破壞該區的自然生態資源?至於改善東壩道路和交通配套,該處其實是麥理浩徑的一部分,假如遊人靠公交直達,會否失卻行山的樂趣?擴闊道路會否破壞兩旁的自然環境?這些問題都是須要小心處理的。
民間的意見顯然是兩極化的——有些人喜歡花一整天行山探秘,清靜地欣賞自然美景;但亦有不少人、尤其是外來旅客,未必有足夠的時間和「腳骨力」。讓遊人可快速、便捷地往返市區和不同自然景點,正正就是香港發展生態旅遊的最大優勢,同時亦可提升旅客在港消費額和再次訪港的誘因。
另一邊廂,亦有不少本地行山友和環保人士支持自然保育,部分人甚至認為,加建破邊洲觀景台本身就是大錯;也有一些內地旅客表示,內地不少所謂「自然景點」都太過人工化和商業化,導致人多車多,大煞風景,認為香港應避免對天然景色過度開發。儘管意見紛陳,但至少正反雙方都認同,現時東壩每周「逼爆」和「無王管」的亂象是不可接受的,必須從速改善,有關當局對此責無旁貸。
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於去年提出「無處不旅遊」的概念,最近又強調香港要想方設法加快旅遊業態升級,用好長達1180公里的海岸線和263個島嶼等自然資源,根據實際情況發展各類特色旅遊。夏寶龍主任的指示很及時,也很重要,畢竟旅遊相關行業與香港經濟息息相關,特別是在當前中美關稅戰陰霾下,重要性更為明顯。
須加快旅遊業生態升級
事實上,香港地方雖小,但各類自然生態美景卻多不勝數。這些天然旅遊資源過往未被發掘,應有的經濟效益未有發揮出來,部分原因是為了保育,但更大原因是政府不夠積極。鑑於香港的土地資源極為珍貴,假如自然生態發展得不到適當的規管和引導,或遲或早會遭到不同的人類行為入侵破壞,例如淪為低產值、高污染的棕地作業。許多海外例子證明,規範化的適度發展,包括開發成生態旅遊景點,反而更有利於長遠自然保育。
政府現正就南丫島、南大嶼和尖鼻咀/白泥三個島嶼及海岸旅遊項目,邀請各界提交發展意向書。無論是官員、區內居民和環保人士,都要摒棄過往機械式地將保育與發展相對立的思維,以積極有為的態度處理有關項目,否則在現時市況下隨時又會流標收場,對各方都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