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童濫用電子產品嚴重 加強規管更要以身作則
發佈時間:03:00 2025-04-07 HKT

香港近年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市民日常生活的各個範疇都逐步電子化、智能化。包括網上購物、網上理財、電子支付、智慧出行、智能家居,以至是接受醫療、教育和申請各類公共服務,均可透過電腦或智能手機在網上處理。
電子化、智能化的生活,無疑為市民帶來很大方便,有助提升服務質素和各方的營運效率,並創造了不少新商機。但與此同時,有關生活模式轉變,亦令到市民接觸電子屏幕產品的機會和時間大增。即使刻意不看電視、電腦或手機,市民每日乘坐巴士、港鐵、以至行街食飯點餐,都可能會看到、用到大大小小的電子屏幕,近乎避無可避。
影響視力社交情緒控制
尤其新冠疫情之後,視像會議及網上學習已成為常態,長時間瀏覽社交網站或沉迷上網打機亦變成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慣,即使對成年人的身心也可能構成傷害,更何況是發育中、學習中,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與嬰幼兒?有大量研究顯示,未成年人士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不但會影響視力與學習,其體能發展、社交技巧、情緒控制、睡眠時間和質素等也會大打折扣。
香港不少中小學學生返學、放學都機不離手,家長、外傭、以至祖父母縱容嬰幼兒濫用「電子奶嘴」亦極為普遍,前者某程度更是教育界與科技界近年力推電子教學和STEM教育的結果。
過往學生只有上電腦課時才會接觸到電子屏幕,現在則幾乎所有科目都用,交功課、做project、簽通告,都可以甚或只能在網上處理。更甚者是,以往大部分學校都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回校,若發現會暫時沒收處分,但近年則反而推崇BYOD模式,即鼓勵及資助學生自攜平板電腦回校在課堂使用,手機禁令亦因應新一代家長的要求而放寬。學校名義上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電子產品作非教學用途,有的更特別加裝了監控程式,但很快便遭同學破解,學生上堂時上網、打機的情況禁之不絕。
有議員日前在立法會提出質詢,要求政府參考內地及外國做法,研究以立法等方式限制、以至禁止未滿3歲的嬰幼兒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以及為中小學生使用電腦和網絡的時間、方式等制訂指引。
當局強調早於十年前制訂相關指引,並有因應國際間的最新發展不斷更新內容,認為不適宜以立法方式強制學校、家長和青少年的行為。
阻止沉迷網絡 掀廣泛討論
然而,如果有關指引有效,港童濫用電子屏幕的問題便不會那麼嚴重。內地當局近年也大力發展創科及推動智能化生活,但也意識到電子產品及沉迷上網對未成年人士的危害,很早便通過實名登記制等方法,來限制青少年上網、打機及瀏覽社交網站的行為與時數。美西方一度質疑內地有關做法為限制網絡及言論自由。但隨着禍害陸續浮現並加深,現時已有越來越多西方國家引入了類似限制,澳洲早前更立法制止未滿16歲人士使用社交媒體平台。
為了保護香港的青少年與嬰幼兒,特區政府必須更加積極有為,與時俱進,密切注視海內外的最新趨勢和做法,起碼應檢視現時中小學的電子教學政策和執行情況,不能放任不管。
更重要是家長們需要以身作則,與兒童相處時減少使用手機等電子屏幕產品,多與子女面對面傾談交流和一同參與各類有益身心的實體活動。這方面政府也有角色,包括加強向家長們、全社會宣傳濫用電子產品和沉迷上網的禍害,這與發展創科、人工智能及推動智能化生活並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