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出身 港人自學投資揚威美國大賽
發佈時間:03:00 2025-02-16 HKT

香港投資者J Law早前在美國投資錦標賽(US Investing Championship)中奪冠,成為史上首位贏得該比賽的香港人,而且全年回報率達破紀錄的353.9%。他接受《星島頭條》訪問,分享致勝三步。展望2025年,他相信美股難像過去兩年般氣勢如虹地上升,間中料有較大波動,投資者可待調整才「建倉」潛力股;另一邊廂,DeepSeek近期帶動港股AI(人工智能)主題集體炒上,他相信可複製美股過去一兩年的AI行情,看好數據中心、雲計算、AI相關應用等。
不願意出鏡、網名J Law,原本是一名中學教師,一邊工作一邊炒股,漸漸轉型成全職投資者。他去年參加的美國投資錦標賽,始於1983年,由史丹佛大學數學客座教授Norman Zadeh創立,賽事為期一年(由1月至12月),比賽要求參賽者以真倉參與,例如他去年參加的100萬美元倉位組別,需要以「真金白銀」100萬美元作投資本金,並要定時交出帳戶結單供賽會審核。
判斷後市 長坐食盡升浪
回看2024年美股,標普500指數升逾25%,納斯達克指數較標青則升32%,J Law去年首次參賽,便以353.9%回報成為「世一」,打破了比賽成立以來最高的回報紀錄。他分享去年初做的第一件事,是審視全年市況會怎樣走,當時大家去年初已預期美國聯儲局會減息,他判斷美國經濟未見衰退、就業仍然強勁,情況類似2019年,同樣是進入減息周期的一年,是適合進行買入並持有的「倉位交易」(Position trading),「2019年我盡量坐(持有)的,盡量坐一些大贏家,例如當年是Shopify(SHOP),就像去年半導體的板塊那樣,其實是板塊名字轉了而已,趨勢是相似的。」
由於他年初已決定以「買入並持有」策略為主,短炒的「波段交易」(Swing Trading)為輔,當鎖定「牛股」也持有一段較長時間,「食盡」其升勢,「如果是熊市市況,你短炒是很對的、長揸是不行的,但2024你短炒是會錯過大浪的!如果短炒,就不會坐到Nvidia這些。」
「技術+基本因素」選股
選股方面,他會從技術形態入手,篩選具上升趨勢的股票,收窄投資範圍,接着分析個別公司基本因素,找出值得持有的股份。他說技術分析為先,基本因素在後,次序不能顛倒,他舉例2022年熊市,即使當時Tesla有多美好的故事和願景,也只是不停「向下炒」。
去年他篩選出超微電腦(SMCI),倍賺後便「落車」;其後物色到Palantir(PLTR),是比賽中賺幅最大的一隻股票。此外,MicroStrategy(MSTR)、SoFi Technologies(SOFI)、三倍槓桿羅素2000指數ETF(TNA)、三倍槓桿納指ETF(TQQQ)亦是勝出比賽的「功臣」。
高值博入市位 重注出擊
即使是買相同的股票,每個投資者的回報也不盡相同,差異在於臨場操作,如買賣時機及注碼。以Palantir為例,J Law去年做了多次買賣,先是8月季績後、約20美元左右入貨,短時間賺到25%回報,由於已有盈利在手,「我用這部分的利潤,作為我之後的賭注」,因此他投資Palantir的注碼可以更大,再從技術走勢上找出「勝率很高」的入市時機,他稱這個「多重優勢進場點」,「假如我錯,那我會輸了前面的利潤,但對我來說OK(可以的),但如果對的話,因為我的注碼可以做得很大,後面我會勁贏」。
問到2025年美股前景,他說由於利率並非處於寬鬆預期,相信較難重現過去兩年、進入減息周期時候的升勢,「美股可以上升,不過路途可能會波動大一些,升得沒那麼順暢」,他透露今年美股策略回歸短線炒作,若出現較大幅度調整反而更開心。
「我從來是在等待大盤調整的時候,看看當時有甚麼強勢板塊,它們就是未來的潛力股。」他說現時市場人人看好AI應用股,下半年可能會有所轉變,「下半年炒甚麼我不知道,但市場調整的時候,哪些板塊最抗跌,就是未來的潛力股,我不會Trade what we think(買賣我們所想的),只會Trade what we see(買賣我們所見的)。」
至於港股近期被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點燃,助恒指突破二萬二大關。J Law說DeepSeek的出現,讓投資者看到港股有一個清晰的主題,即整個AI相關股同時上揚,而非過去一段時間只有零星的個股造好。
他相信港股今浪AI熱潮,有望重演過去一兩年美股先炒AI基建再到軟件的行情,港股可兩個板塊一齊炒,他看好的板塊包括數據中心、雲計算、晶片,以及AI應用層面如軟件及醫療科技,點名金山軟件(3888)、金蝶(268)、美圖(1357)及萬國數據(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