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長生不老藥 助人類壽命大躍進

港聞
更新時間:07:11 2020-12-24 HKT
發佈時間:07:07 2020-12-24 HKT
有一種藥可令人長生不老嗎?這個想法自從富商李嘉誠一七年投資長壽藥初創後,輿論炒得更熱烘烘,亦令本地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港旗下的抗衰老健康產品,近年生意額大增。縱然科學界近年已找出各種長壽基因及細胞衰老機制,但科大生命科學部副教授張曉東提醒,相關研究仍處於測試階段,未能證明對人體有實效,加上衰老不被藥物監管部門視為疾病,令長壽藥物難以獨立發展。他目前積極從老鼠實驗中尋找衰老因子,期望為長壽藥物的藥效建立量度標準,令長壽藥由不可能化為可能。記者 郭增龍

總部設於科學園的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港,在一七年底推出NMN健康產品,聲稱服用後有抗衰老的效果。基因港行政總裁王駿表示,其原理來自哈佛醫學院教授David Sinclair的研究,發現NMN(β-煙酰胺單核苷酸)可在體內轉化成NAD+,能保持長壽蛋白(Sirtuins)的活性,達致抗衰老的效果,「我在一三年見到這個研究後,即時吩咐所有科研團隊停止手上工作,全力研究NMN,當時NMN的原材料每公斤成本是二百五十萬美元,我們用了半年時間,將成本降至每公斤二千五百美元,令產品可以普及。」

矽谷湧現數十研長壽初創

王駿回顧過去長壽醫學的發展,指出上世紀四十年代抗生素的出現,令人類平均壽命提升至六十歲,及後移植手術及食品科學的發展,人均壽命進一步延長至七十歲。他相信,下一波人類壽命的大躍進,將倚賴長壽藥物的推動,「David Sinclair認為衰老不是人類的宿命,而是疾病,我相信抗衰老產品可以令人延長三十年壽命,未來人類有一百年壽命不再是難事。」

長壽藥物近年在科研界炙手可熱,富商李嘉誠早在一七年以二億港元投資美國長壽藥研發公司ChromaDex,該公司同年推出抗衰老健康產品,利用NR(煙酰胺核苷)增加細胞內NAD+的水平。此外,科技巨企Google早在一三年,已成立抗衰老研發公司Calico,開始長壽藥物研究。科大生命科學部副教授張曉東也發現,美國矽谷在過去兩年湧現數十家長壽醫學初創企業,令他相信在未來兩三年,長壽醫學將會迎來突破。

年老細胞會釋出不良因子

張曉東是本港少有從事衰老機制研究的學者,他正着力尋找藏在人體內的衰老因子。其研究通過老鼠實驗發現,當研究人員連接年輕及年老老鼠的血液系統,使兩隻老鼠的血液互相分享後,年老老鼠的傷口復原速度,將較同齡老鼠為快,年輕老鼠的傷口復原速度則較同齡老鼠為慢,由此可以判斷,衰老因子藏於血液之中(見圖)。

此外,張曉東亦嘗試混合年輕及年老細胞,發現年輕細胞在混合的過程會迅速變成年老細胞,證明年老細胞會釋出不良因子,「如果可以找出衰老因子的來源及機制,就可以進一步嘗試用藥物紓緩或阻擋,達致抗衰老。」

大部分研究仍處動物實驗

縱然全球均有不同的抗衰老研究,甚至已有抗衰老產品出售,但張曉東指出,目前大部分的相關研究仍在動物實驗階段,甚少研究進入臨牀測試,原因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目前並不視衰老為疾病,於是不會批准抗衰老的藥物註冊。因此,長壽藥物須有效治療一些現存的疾病,方可進行臨牀測試,「例如是阿茲海默症或肌肉萎縮,這些都是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如果臨牀測試有療效,才可以正式成為藥物。」

藉幹細胞緩衰老難阻副作用

即使未來FDA視衰老為疾病,張曉東認為,以目前科研界對衰老機制的了解,難以證明藥物具有長壽功效,「衰老是一個過程,老鼠壽命只有兩年幾,我們可以很快見到藥效,但人類衰老的過程是幾十年,難道要找一批人服食藥物幾十年,以完成測試?如何確保長期服食藥物的安全性?」因此,他目前的研究期望找出衰老因子,正是希望解決以上的難題,「找出衰老因子後,衰老就像癌症一樣,有清楚的診斷標記,FDA就有機會認可衰老為疾病。」

中大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表示,科學界已從細胞層面上,了解人類老化的機制,包括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emere)」長度,會直接影響細胞的自我修復。細胞內的粒綫體(Mitochondria)減少,會造成細胞損傷,導致身體衰老。縱然有科學家正嘗試通過幹細胞解決衰老的問題,但她形容,當中有很多安全問題難以解決,「很難確保沒有副作用,例如幹細胞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有可能會失控,演變成癌症,這些問題需要先解決,才可以在人身上測試功效。」

王駿表示,基因港長遠亦會爭取將NMN產品成為藥物,但他坦言,註冊藥物的過程隨時歷時十年,牽涉以億計的成本,並非容易達成的目標,「我認為NMN是好的物質,不應該等十年後才使用。」(系列完)

全文刊《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