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築」人吳韻怡 螳臂力保皇都戲院
更新時間:09:42 2020-10-26 HKT
發佈時間:09:49 2020-10-26 HKT
發佈時間:09:49 2020-10-26 HKT


吳韻怡沒有民間保育人士所散發的熱血及衝勁,港大建築系畢業的她,任職過古物古蹟辦事處,為歷史建築撰寫評估報告,其後轉投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負責保育前期研究。昔日她只是埋首案頭上工作的人,縱然○六年及○七年先後發生的保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均與她所關注的歷史建築息息相關,她也沒有走在前方吶喊,只是惋惜發展巨輪跑得太快。
讀歷史掌故看到美麗舊香港
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所著的《港島街道百年》,是吳韻怡的歷史建築啟蒙書,一幀幀的相片讓她看到美麗卻陌生的香港,「相片只是幾十年前拍攝,但已經面目全非,當中一幀維港全貌的相片,兩岸都是殖民地時期建築,但現在維港兩岸幾乎無一幢舊建築留得住。」

為同德押撰寫評級佐證
吳韻怡在古蹟辦所寫的評估報告,其實正是古物諮詢委員會討論歷史建築評級時的參考資料,要提高評級所需的佐證,她都清楚。因應同德押事態緊急,她花數天時間完成民間評估報告,指出同德押是港島碩果僅存的轉角唐樓,「過去民間保育行動,被政府視作是業主要拆、我們於是一窩蜂要求保留的人,我希望用我的專業,用擺出來的證據,告訴大家我們不是為留而留。」
吳韻怡撰寫的評估報告,最後既沒有提升同德押的評級,也沒有令業主回心轉意。今日,同德押現址面目全非,卻以另一種形式被她記住,「當我們知道同德押重建時,已經去到業主圍封建築物,準備動工的階段,很多工作都來不及做了。以後的保育工作,不可以太遲開始。」
童年回憶驅使為皇都奔走
同年年底,皇都戲院大廈傳出被地產商收購的消息。經歷同德押的失敗,吳韻怡這次花數月時間翻查歷史檔案,並實地考察,撰寫評估報告予古諮會參考,要求將這座戰後建築提升至一級歷史建築。她與其他保育朋友更輪流旁聽會議,其中一次有委員提到,由於皇都戲院曾改建成桌球室,內里結構或有改動,基於保留情況未必理想,傾向評為三級。吳韻怡於是針對委員疑問另作研究,除了翻查圖則,更找到當年負責改建工程的則師,得悉工程未有改動結構後,她再將補充文件提交古諮會。經歷一年角力,古諮會最終決定將皇都戲院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近年要求保育的聲音中,保護集體回憶是公眾常用的論據。吳韻怡過去對集體回憶一詞十分警覺,「到底是誰的集體回憶,只是路過見到的記憶,還是曾經在建築物內生活的片段?」不過,皇都戲院切實是她的集體回憶,她在北角成長,其母親在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七年間,在皇都商場經營童裝生意,店名「韻怡公司」,正是她的名字。昔日小店老闆互相認識,互相光顧,小孩放學後在店內吃飯做功課,空閒時在商場一同耍樂的畫面,遍布皇都戲院每個角落。
不同背景人士出力保古迹
正因皇都戲院有商場有住宅,擁有集體回憶的,除了吳韻怡,還有一眾北角街坊,令這場保育運動短時間內獲不同背景的人支持,為保住回憶,有攝影師拍攝皇都影片,也有精算師為發展商提供保育後的成本效益計算。皇都戲院在吳韻怡眼中,已佔盡天時地利,但要留得住,也靠業主一念之間,「除非是法定古迹,否則業主都有權清拆,即使皇都被評為一級,也不例外。」
因此,這次成功保留皇都戲院的經驗,沒有讓吳韻怡對香港的保育前景感到樂觀,「十多年來,香港歷史建築的消失速度沒有慢過,我們一直見到很多歷史建築被清拆的新聞,但可以做的事很有限。」就像這次皇都戲院項目,由一五年底爭取至今,眨眼五年,才等得到籌備保育計畫,「動員這麼多人,爭取了這麼多年,才有一點成果,有多少人有耐性一直做下去?」
這一切,正如當年吳韻怡就讀建築系,身邊同學都愛在一幅平地畫出其建築構想,唯獨她醉心舊建築,每日放學她都一個人由半山走到山腰,欣賞前人的建築美學。有時她駐足細看,發現建築師在設計上的小心思,那怕是窗框設計、抑或是物料使用,看懂了,就足夠她快樂上一天。不過,今日她發現自己對舊建築的熱愛,不再是獨樂,她的身邊近年已聚集一個個知「築」人。發展巨輪縱然擋不住,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希望。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