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治療風濕痛症之道

更新時間:07:00 2025-07-30 HKT
發佈時間:07:00 2025-07-30 HKT

上次跟大家提到風濕痛症在中西醫角度上的分別,以及抽筋在中醫學的定義。不過大家想必更希望了解治療上的不同吧?

運動醫學強化肌肉關節 成西醫治療風濕痛症之選
註冊物理治療師何淑玲指,運動醫學近年成為風濕痛症的一線治療手段,其核心理念在於「運動即藥物」,並強調「機械性負荷調節」。患者往往因感受到疼痛而減少活動,其實會加劇肌肉萎縮,以認知行為療法(CBT)結合運動則可打破惡性循環,修正錯誤疼痛認知(NICE, 2020)。同時透過平衡訓練,有助提升小腦對姿勢的控制,減少關節磨損。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關節受損程度、肌肉萎縮狀況及疼痛程度設計「漸進性抗阻訓練」方案,透過游泳或騎單車等低衝擊的有氧運動降低C-反應蛋白等發炎指標,並刺激腦內啡分泌,緩解慢性疼痛(Hurkmans et al., 2011)。有助強化肌肉群,讓關節周圍的肌肉更強壯、更適應活動需求,分散關節壓力,甚至延緩病情發展。

若病情進展至中或重度,則會配合非類固醇消炎藥或關節注射治療,但長期用藥可能引發胃腸道或心血管副作用,所以突顯出運動醫學更安全。她又引述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的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有助顯著改善關節活動度及生活質量。

中醫改善風濕痛症着重治標治本 達致「通則不痛」
上期提到,風濕痛症源於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加上體質虛弱等因素造成。每種外邪引起的症狀有異、應對新病及久病亦有分別。所謂「通則不痛」,註冊中醫師何嘉瑜認為,中醫能精準對應外邪的起源及證型制定治療方法,其中應對久病應「攻補兼施」,以健脾胃、補肝腎、養氣血為主軸,從根源補益氣血、強筋壯骨,增強抗病能力以防發病。

至於抽筋方面,中醫認為與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有關,但其實過度勞累耗氣或風、寒、濕邪侵襲經脈,也會導致抽筋,何醫師認為透過「扶正祛邪」可恢復身體平衡,同時補益氣血,調和整體體質,有助杜絕抽筋復發。

中西醫各有所長 混合療法成香港新趨勢
何嘉瑜醫師又指,西醫透過血液檢查、影像學等明確判斷發炎程度或關節損傷情形,而抽筋則是補充相關礦物質、進行適度伸展運動等應對。影像檢查可精準診斷發炎反應、結構損傷,與中醫「整體平衡」、「扶正祛邪」來恢復身體平衡的治療方針各有優勢。

註冊物理治療師何淑玲則認為,雖然中醫的經絡理論與西方解剖學差異甚大,但研究顯示針灸能刺激內啡肽釋放,緩解輕至中度關節痛(Vickers et al., 2018)。「西醫治標、中醫固本」的模式正逐漸成為香港痛症管理的趨勢。

無論選擇中醫或西醫診治,患者都應先經專業醫療團隊診斷,從而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以達致最佳效果,請勿自行配藥和自行治療。

余仁生中醫醫療中心 註冊中醫師何嘉瑜
余仁生中醫醫療中心 註冊中醫師何嘉瑜

 

註冊物理治療師 何淑玲
註冊物理治療師 何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