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ALK肺癌好發年輕、非吸煙者 確診時或已腦轉移

更新時間:08:15 2025-11-03 HKT
發佈時間:08:15 2025-11-03 HKT

年輕、非吸煙者倘若患上肺癌,或與ALK基因突變有關。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指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通常較年輕,多為從未吸煙或輕度吸煙者。有研究顯示,近八成以上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即第三或第四期,且出現腦轉移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害,顯著影響其生活質素。

張醫生指出,ALK基因突變驅使腫瘤細胞快速生長並具高度侵襲性,使癌細胞更容易擴散至腦部。但在早期治療中,第一代ALK抑制劑難以穿透血腦屏障,使腦部成為腫瘤的「庇護所」,即使其他部位腫瘤得到控制,腦轉移仍可能發生。

血腦屏障阻擋藥物進入腦部

他續解釋,血腦屏障是指由腦血管內的特殊細胞組成的一道保護牆,旨在保護腦部免受細菌、毒素等有害物質侵害,亦因此阻擋大多數藥物,增加治療腦部腫瘤的難度。

為更有效治療,現時有第一、二、三代的ALK抑制劑。張醫生指,第一代ALK抑制劑能夠取代化療,延長存活期,但受血腦屏障限制,腦轉移發生率從三成升至六成。第二代ALK抑制劑則改善部分腦轉移情況,但復發率仍達兩至三成。至於第三代ALK抑制劑,則達到預防及治療腦轉移的情況,張醫生引述一項研究指出,對於本身有/沒有腦轉移的患者而言,第三代ALK抑制劑將腦轉移風險降低超過九成。對本身已有腦轉移的患者(基線可測量和/或不可測量),有六成的腦轉移病灶縮小,近一半的腦轉移完全消失。

張醫生提醒,不同治療都各有成效及副作用需要留意,例如第三代ALK抑制劑可能出現膽固醇升高、高血壓、情緒及行為改變等情況,建議患者在選擇治療前,向主診醫生查詢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張文龍醫生指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出現腦轉移的情況十分普遍。
張文龍醫生指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出現腦轉移的情況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