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醫學院發表研究 遠紅外線為阿茲海默症提供非入侵式治療方案

更新時間:07:00 2025-09-11 HKT
發佈時間:07:00 2025-09-11 HKT

香港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人口持續高齡化,認知障礙症患者日益增多,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類型。此病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但目前的藥物治療無法有效阻止病情進展,且常伴隨副作用。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及其團隊多年來不斷研究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案,於今年5月發表了一篇論文,以遠紅外線進行動物實驗研究,發現該方法能改善認知功能障礙,為非藥物治療帶來了一項重大突破。

人口高齡化 阿茲海默症患者倍增

在香港,腦退化疾病患病率預計在未來30年內會增加兩至三倍,預計到2036年,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人口將高達28萬。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阿茲海默症佔香港長者病例約65%。這病症由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起,包括大量β-澱粉樣蛋白沉積、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形成老年斑,神經發炎等,導致大腦功能衰退,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和個人自理能力;部份患者還會出現情緒及精神混亂,對家庭和照顧者造成重大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指出,目前全球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法已投入大量資源開發,但對於中後期患者,各種治療方案的效果仍然無法有效阻止病情惡化。團隊開始探索物理治療方案——遠紅外線光譜療法,並在小鼠中進行實驗研究,以評估其對疾病的效果。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希望遠紅外線治療,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延緩病情惡化,減輕整體醫療資源的負擔,對家庭也帶來幫助。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希望遠紅外線治療,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延緩病情惡化,減輕整體醫療資源的負擔,對家庭也帶來幫助。


調控遠紅外線 改善認知障礙

遠紅外線光譜療法是一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已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包括炎症、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等領域。中醫學院助理教授冼彥芳指出,在小鼠實驗研究中,用專利遠紅外線裝置距離阿茲海默症小鼠的頭部約1厘米照射,波段為4–20μm,每日照射30分鐘,持續28日。在水迷宮測試中,接受照射的小鼠顯示記憶力提升和改善認知功能,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出口。同時,在分子機制測試顯示,老年斑的生成減輕,且抑制了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減少促炎因子產生。這項研究充份表明,遠紅外線光譜療法具有成為阿茲海默症患者非藥物治療選擇的潛力。
 

「官產學研」有助延續研究

林院長指出,遠紅外線作為一種無創性的治療方案,未來需要進行臨床研究。對於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這種治療有潛力延緩病情惡化數年,從而減輕整體醫療資源的負擔,對家庭及照顧者也將帶來極大幫助。此外,中醫學院發展部經理陳錦良博士提到,香港政府倡議的「產學研」模式,旨在促進企業、學術界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將有助於推動中醫藥的發展。林院長強調,中醫學院已邁出了第一步,但從長遠來看,必須通過「官產學研」的多方結合,才能獲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透過遠紅外線光譜治療阿茲海默症小鼠,結果顯示出記憶力和認知功能改善。
透過遠紅外線光譜治療阿茲海默症小鼠,結果顯示出記憶力和認知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