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成港人患有高血壓 忽視控制恐併發致命疾病

更新時間:10:00 2025-07-10 HKT
發佈時間:10:00 2025-07-10 HKT

香港人生活急促,工作壓力大又偏好快餐文化,加上缺乏運動,很多時埋下高血壓這個計時炸彈而不自知。據衞生署的資料顯示,在香港,每10個成年人當中就有3個患有高血壓,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情況令人關注。區學麟醫生指出,如血壓得不到妥善控制,就會持續破壞身體血管和主要器官,增加併發致命疾病,甚至死亡風險,問題絕對不能忽視。
 

病徵不明顯 成為都市隱形殺手

血壓,其實是指心臟將血液泵入動脈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如血流量愈快或血管中的阻力愈大,血壓就會愈高。一般來說,成年人的正常血壓應為120/80mmHg。假如上壓高於140或下壓高於90,都被視為「高血壓」。區學麟醫生坦言,由於高血壓初期往往無明顯病徵,很多時只有小部分患者會出現頭痛、眼花等症狀,令患者患上高血壓而不自知,忽略其嚴重性。血管持續受到破壞,會導致相關器官受損,引發冠心病、中風、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等嚴重併發症,嚴重的更會增加死亡的風險。區學麟醫生曾遇過一名出血性中風的年輕患者:「在我還在急症室工作的時候,曾遇到一位40多歲的年輕男病人,因在家中突然出現抽筋和嘔吐情況被送院。抵達急症室時,他意識模糊,上壓更超過200mmHg。經過電腦掃描,確診為出血性中風。雖然搶救後沒有生命危險,但他的康復過程卻非常漫長。這個案例提醒我們,高血壓常常無聲無色地潛伏,若能透過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妥善處理問題,可避免併發嚴重疾病。」

長期高血壓會導致動脈血管硬化和脆弱,當血壓突然升高時,血管壁更容易破裂出血,導致出血性中風。
長期高血壓會導致動脈血管硬化和脆弱,當血壓突然升高時,血管壁更容易破裂出血,導致出血性中風。


控制潛在風險因素 可減患病風險

一般而言,高血壓的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中,近90%病例都屬於「原發性」,即原因不明,主要受遺傳和環境等風險因素影響,包括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高鹽飲食、缺乏運動、飲酒吸煙、睡眠不足、壓力過大等有關。此外,家族遺傳、肥胖和年齡增長,也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至於餘下的10%則屬於「繼發性」,即由確定的病因如腎病、內分泌疾病等引起的高血壓。近年更有研究發現高血壓與睡眠窒息症關係密切。區學麟醫生指出,若能找出血壓控制不好的情況並進行相應的治療,從生活習慣入手,例如控制飲食、多做運動、多休息、戒煙戒酒、積極減肥,以及保持心境開朗等,血壓大致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高風險人士 需配合藥物改善問題

若本身屬於高風險人士,或未能透過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將血壓控制於理想水平,則需及早輔以降血壓藥物,多管齊下以減低併發致命疾病的風險。區學麟醫生指出,坊間常見治療高血壓的一線藥物主要有4種,包括 ACEI/ARB、鈣通道阻滯劑、去水丸和β-阻斷劑,這些藥物都能有效改善血壓問題。醫生亦會因應病人的具體情況處方合適的降血壓藥物組合。最重要是,切忌拖延用藥,愈早控制血壓愈容易達標,否則日後便要服用更多藥物,效果亦可能會大打折扣。因此,市民應多注意身體的變化,若有問題應及早求醫治療,才是控制血壓的良方。

最後,區學麟醫生提醒患者,經醫生評估服用降血壓藥物,是為了預防心血管等致命疾病。即使患者服藥後血壓回復正常水平,也不應自行停藥,否則體內血壓再度升高,引致嚴重後果。有需要時,患者應向醫生查詢,以便獲得專業的評估和診斷。「不同種類的降血壓藥,有機會帶來不同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腳腫和容易疲倦,但一般影響輕微,且可通過減少劑量或輔以其他營養補充品改善問題。事實上,作為一線降血壓藥物,大部分降血壓藥物已應用了多年,患者只要按醫生指示定時定量服藥,便能有效控制病情。」

長期高血壓會導致動脈血管硬化和脆弱,當血壓突然升高時,血管壁更容易破裂出血,導致出血性中風。
長期高血壓會導致動脈血管硬化和脆弱,當血壓突然升高時,血管壁更容易破裂出血,導致出血性中風。

 

區學麟醫生
區學麟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