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健談】難以預「尿」

更新時間:07:00 2025-07-08 HKT
發佈時間:07:00 2025-07-08 HKT

隨著年齡增長,男士因前列腺問題去泌尿科求診的情況十分普遍。女士雖沒有前列腺,但比起男士較易有尿道炎或膀胱炎等感染。部分女病人完成抗生素治療後,仍感尿意頻繁,便很可能是膀胱過度活躍症引起。

膀胱過度活躍症是指膀胱變得異常「活躍」或「敏感」,導致突如其來的尿頻、急迫性尿意,甚至滲尿或尿失禁等無法預料的泌尿問題。其確切成因理論上不明,故診斷上主要採用排除法。醫生會先排除是否泌尿道感染、膀胱結石或癌症等病理因素。某些藥物(如部分治療糖尿病的排糖藥)也可能導致尿頻。此外,生活習慣如飲水量、情緒、如廁頻率(例如職業司機需長時間忍尿及退休後生活模式改變等),都可能影響膀胱。值得一提的是,越頻繁如廁小便,膀胱越易在少量儲尿時便產生尿意。

治療膀胱過度活躍症,首先會檢視並調整患者的生活與飲水習慣,例如減少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品及利尿湯水。其次是嘗試「膀胱鍛鍊」,即在有尿意時先忍耐片刻,逐步延長排尿間隔,以增強膀胱控制力,但前提是患者的膀胱狀況適合,若訓練過程會引致不適或失禁則不宜勉強。

若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膀胱效果不佳,則會處方藥物以放鬆膀胱肌肉,降低其敏感度和收縮頻率,從而減少尿急感和排尿次數。常用藥物主要有兩類:抗乙醯膽鹼藥物和 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如血壓狀況)選擇合適藥物,有時也可能需要合併使用。

對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慮在膀胱內進行針劑注射,但效果並非永久,需持續注射。另一種方法是神經調控治療,例如透過刺激足部周邊神經(類似電針原理),逆向調節膀胱功能。若以上方法均無效,才會考慮做膀胱擴大手術。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每位醫生的診斷和治療習慣不同。有些醫生會為病人安排非常全面的檢查,鉅細無遺;也有醫生會根據臨床判斷,先進行針對性的有限檢查。因此,病人需留意自身的症狀變化。曾有病人初期誤以為是尿道炎或膀胱過度活躍症,後因出現血尿才確診為膀胱癌。若接受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治療後,症狀有增無減,應警惕是否有潛在疾病被忽略,並及早求醫,重新評估。

撰文:林建文醫生
泌尿科專科

相關文章: 【若善健談】社區藥劑師談前列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