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深港澳青少年創意設計大賽增設互動工作坊 結合地方文化與藝術 促進三地青少年交流
發佈時間:15:39 2025-05-06 HKT

由星島新聞集團、深圳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公室等三地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深港澳青少年創意設計大賽」(簡稱:青創大賽)之壓軸節目——一連三日的得獎作品展覽及互動工作坊於昨日(5月5日)圓滿舉行。互動工作坊之指導單位包括傳耆(小巴牌鎖匙扣工作坊)、國際瓷畫家亞洲分會主席蕭妙姿博士及其團隊(瓷畫體驗工作坊)、JUST BE藝術文化工作坊(霓虹燈冷光線藝術工作坊)、「靜心生活」團隊(非遺剪紙工作坊)及奇彩藝術綜合創作室(傳統面譜設計工作坊)均以促進深港澳三地青少年交流為目標,透過活動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對祖國文化的認同。現場參加者均表示在工作坊中成功創造「科技✕藝術」新意念,亦加深自身對三地文化的了解及共鳴。


手寫小巴牌豐富想像 激勵青少年持續貢獻社區
「傳耆」成立於2016年,是香港數碼營銷公司Fimmick旗下的一家社會企業。由「傳耆」指導的小巴牌鎖匙扣工作坊在5月3日早上舉行,導師先分享香港小巴歷史及小巴牌的獨特寫法,然後讓參加者在鎖匙扣上自由書寫,極富趣味。傳耆代表認為,參加者可互相為深港澳青少年寫上祝福字句,如「前面有樂」,引領大家思考如何以有限字數寫出對社區與國家的祝願。「手寫小巴牌是香港地道的獨特文化,以瓷油寫上字句,豐富了青少年對社區的想像,有助激勵他們持續深耕社區,為社區發展作出貢獻。」


透過動手創作瓷畫 增進深港澳青少年彼此了解
由國際瓷畫家亞洲分會主席蕭妙姿博士及其團隊指導的瓷畫體驗工作坊在5月4日上午舉行,吸引了來自三地的年輕人一同參與,展開富有創意的藝術之旅。蕭博士指出:「工作坊提供了寶貴的機會讓青少年坐在一起,分享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表達方式,從而激發交流與創新思維。」她提到,瓷畫主題不僅讓參加者體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也讓他們對祖國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在工作坊中,三地青少年展示豐富的創意,在作品中將地方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起來。「瓷畫工作坊不僅讓他們在技能上有所提升,也讓他們思考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是次主題是畫蝴蝶,象徵青春活力,參加者使用鮮艷的顏色,展現了他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科技藝術共創 霓虹燈冷光線 串聯三地青少年 解讀地標文化意涵
JUST BE指導的霓虹燈冷光線藝術工作坊在5月4日下午舉行,讓參加者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霓虹燈,以「科技藝術共創」為核心,成為串聯深港澳青少年的獨特紐帶。JUST BE代表指出:「有學員分組設計『光影大灣區』主題作品時,需共同解讀三地地標的文化意涵,如深圳拓荒牛、香港獅子山精神、澳門中西交融建築,並轉化為霓虹燈的視覺語言,深化對『同屬大灣區、共築中國夢』的認同。例如,一組深圳學員將客家圍屋的幾何結構融入霓虹燈裝置,透過光線層次模擬傳統建築的空間韻律;香港團隊則以『叮叮車』軌道為靈感,用LED線條編織出流動的城市光影,結合感應技術讓觀眾互動改變燈光路徑。既保留傳統美學的溫度,又注入數位時代的活力,呼應大灣區『傳承而不守舊、創新不忘本源』的精神内核。」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剪紙 展示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
由「靜心生活」團隊指導的非遺剪紙工作坊在5月5日上午舉行,深入探索中國剪紙這一傳統藝術,吸引了多位來自深港澳的學生參與,為三地青少年推動文化交流平台。「靜心生活」團隊受訪時指出:「中國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承載着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意義,還在新時代中融入了現代美學。參加者們學習了剪紙的基本技法,並在此基礎上創作出色彩繽紛的窗花和剪紙作品,展示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團隊表示,活動不僅讓參與者體驗到剪紙的魅力,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剪紙藝術,青少年能夠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探索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實現文化的跨界融合。「大部分參加工作坊都是10歲左右的小朋友,我們可透過簡單圖案剪紙這一小朋友也可容易掌握的技術,提升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面譜創作 實踐技藝傳承 構建微型文化共同體
由奇彩藝術综合創作室指導的傳統面譜設計工作坊在5月5日上午舉行,參與的青少年透過戲劇面譜和水墨藝術等中華文化符號,展現了對傳統藝術的天然親近感。創作室代表指出:「儘管三地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各異,代表性符號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根源,使交流更加順暢。工作坊以『技藝傳承』為主題,參加者迅速建立共同語言,淡化了地域差異,促進了彼此了解,將「大灣區」從政策概念轉化為可觸摸、可創作的文化實踐。當青少年發現自己隨手畫的澳門格桑花(中西交融象徵)能自然嵌入同伴設計的深圳科技樹(創新符號)時,他們實質在參與一場微型文化共同體的構建。這種體驗遠比抽象的口號更能深化對祖國文化的立體認同——既是根脈的,也是進化的;是地方的,更是共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