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倡「關懷教學法」 重塑師生關係 應對新時代挑戰
發佈時間:07:00 2025-05-08 HKT

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科技主導社會的時代,人類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令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備受關注。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錦榮教授指出:「人與人工智能其中一個根本分別,就是我們懂得關懷。因此,培育具關懷意識及同理心的新一代乃非常重要。」

其實早於2022年,陳錦榮教授已率先發起名為「Comparative Cultures of Care」的跨學科研究計劃,探索如何透過教育實踐「互信互賴」與「社會責任」,在校園內外推動關懷文化。而最近開設的「數碼中國文化與傳意榮譽文學士課程」亦將關懷理念融入課堂設計之中,體現人文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價值。
這亦回應了新冠疫情後西方學者提出的「關懷赤字」,即現代社會在情感關懷上的缺口。陳教授認為,關懷不僅是一種令人感覺良好的道德觀,更是一種複雜的社會張力,驅使人們正視並回應各種社會問題。

五大特色子項目 探索關懷的多元面向
「Comparative Cultures of Care」研究計劃一共有五個不同特色的子項目。在學術層面的有「Theorizing Care」,透過國際線上讀書會,連結來自英美、日韓、澳洲及本地學者,共同探討關懷的議題及研究方向。另一子項目「Caring Leadership Challenge」,則是跟本地慈善機構「義遊」合作,針對社會關懷議題構思創新方案,並提供種子基金協助學生實踐。
在教學層面方面,有「Pedagogy of Care」關懷教學法。人文學院挑選十門課程進行教學實驗,涵蓋情意關懷、語言藝術、中文教學、翻譯寫作及兒童文學等範疇,並透過不同方式收集數據進行評估。陳錦榮教授舉例:「如《鍊成作者路:書寫內在世界》的課程導師運用文學作品、影像等素材,啟發學生思考人生,鼓勵互相交流,從而培養出關懷自己、關懷他人及關懷世界的態度。學生對此課程的反應都很正面。」

關懷教學法 以三大R作核心原則
陳錦榮教授進一步解釋: 「關懷教學法在七十至九十年代,由幾位美國女性主義學者發起。她們認為師生或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需要產生三個R:接受性(Receptiveness)、相關性(Relatedness)及反應性(Responsiveness)。接受性並不單指被動地接受意見,師生雙方也要敞開心扉,以包容的態度接納不同觀點。相關性強調學習內容與生活、人際、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繫。反應性是基於關懷與人性化的互動,包括觀察、傾聽與展現同理心。」
在關懷教學法的框架下,知識的構建並非單向灌輸,而是一種建立於互信與互賴上的集體探索過程。這種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正是推動學習與知識的動力。關懷教學法既是教學方法,也是一種人性價值,遠遠超越學科知識的層面。
教育應回歸人性 重視關懷文化
陳錦榮教授親身參與「Comparative Cultures of Care」項目兩年多,坦言最大的感受是聽到有實習老師表示「Schools don't care(學校缺乏關懷)」。部分學校過於注重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需求,令學生感到孤獨。他希望透過此項目,將研究成果與學界分享,從而影響教育的方向,建立更關愛的校園文化。
「Comparative Cultures of Care」項目將於今年9月完成,接下來的幾個月仍會舉辦不同活動。於8月7日至8日在教育大學舉行的人文學術會議,將以「關懷之辨證」為主題,旨在促進關懷領域的對話與合作,以回應當前學術界及社會的一些重大挑戰。屆時將邀請二十位本地及外國學者,圍繞關懷美學(Care Aesthetics)、關懷交流(Care Communication)、以及關懷教育(Care Education)為核心主題展開討論,歡迎公眾參與,有關詳情可向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