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腔繚繞展雅韻 古韵今聲譜新篇
發佈時間:10:21 2025-08-06 HKT

1955年深秋,在一處破舊劇場內,國風崑蘇劇團(今浙江京崑藝術中心崑劇團前身)為僅有的兩位觀眾: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長黃源與上海電影局局長張駿祥,獻演清代傳奇《雙熊夢》。彼時崑曲幾近湮滅,正是這場演出,悄然拉開了復興序幕。在兩位文化官員推動下,劇團將《雙熊夢》改編為《十五貫》,終挽狂瀾於既倒。今夏8月,劇團將攜這齣傳世經典《十五貫》,連同崑曲喜劇《獅吼記》及五齣根基深厚的文武折子戲,登上中華文化節舞台,引領香港觀眾感受崑曲雅緻風韻。

一戲救亡驚四座 薪傳七秩韻猶鏗
1956年4月,改編後的《十五貫》亮相北京廣和劇場。首場演出僅售出四十張票,場面冷清。然而,隨着大幕拉開,周傳瑛飾演的況鐘一聲「為民請命,何惜烏紗」鏗鏘如金石擲地,王傳淞演繹的婁阿鼠偷錢時渾身顫慄的丑角絕藝更是令人叫絕,精湛的表演迅速引發轟動,終成「滿城爭說《十五貫》」之盛況。迥異於常見的「才子佳人」題材,《十五貫》刪去原著迷信托夢情節,聚焦清官況鐘智鬥真兇婁阿鼠的人性博弈。劇中況鐘假扮算命先生試探婁阿鼠的經典橋段尤為精彩:婁阿鼠驚疑不定,倏然鑽入條凳又翻躍而出,縮頸藏頭如驚弓之鼠,將丑行美學推向極致。此劇更化生澀唱詞為雅俗共賞的台詞,開崑曲改革先河,獲周恩來總理譽為「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如今,歷經七十載薪火相傳,鮑晨承襲周傳瑛的凜然正氣,田漾再現王傳淞狡黠神韻,經典魅力歷久彌新。

古今幽默交匯 喜劇魅力永恆
次場上演的崑曲喜劇《獅吼記》,則展現了崑曲在當代舞台上的鮮活蛻變。浙崑「萬字輩」黃金搭檔賦予古本穿越時空的喜劇張力:胡娉飾演的柳氏水袖翻飛若霜刃,精準定格「河東獅吼」之姿,巧妙將蘇東坡詩意轉化為震懾眼球的舞台意象。曾杰飾演的陳季常被揪耳跪池時,以「三縮身法」(肩胛內扣、膝蓋微曲、脖頸前探)活現懼內書生的窘態,滿場粲然。劇中,柳氏詰問「自古只聞男納妾,幾曾見女招郎」,更直指封建婚姻痼疾,引人深思。而丑角的插科打諢亦恰到好處:鮑晨飾演的蘇東坡勸架不成反添亂、胡立楠扮演的閻王在審判時,驚堂木竟變成雞毛撣……這些妙思將諷刺鋒芒裹於輕鬆笑謔之中,盡顯崑曲喜劇獨特而雋永的韻味。

文武折子戲專場 欣賞崑曲的多樣性
壓軸的文武折子戲專場,全方位呈現崑曲行當的豐富與技藝的精湛。《瑤台》選自湯顯祖四夢之《南柯記》,蟻國公主抱病高歌北曲,展現了巾幗不讓鬚眉的颯爽英姿;《紅梨記.亭會》刻畫了書生與才女的旖旎情思,為崑曲抒情的典範之作;《雷峰塔.水鬥》翻撲跌打如疾風暴雨,令人屏息;《吟風閣.罷宴》氣韻沉靜似水墨長卷,沁人心脾;《浣紗記.寄子》中一曲【勝如花】椎心泣血,令觀眾潸然淚下。五折戲碼涵蓋生旦淨丑,充分展現了崑曲行當的千姿百態。
年習一折奠根基 代字新聲顯傳承
「新人年習一折傳統戲」是劇團的鐵律,正因這種嚴謹的傳承方式,「代字輩」青年演員開始嶄露頭角,為崑曲的發展帶來新活力,使崑曲跨越方言的藩籬,成為貫通中華文脈的橋樑,讓這門古老藝術煥發出歷久彌新的魅力,惠澤更廣。
中華文化節2025︰浙江京崑藝術中心(崑劇團)
日期:8月15日至17日(五至日)
場地: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票價:$250、$350、$450
節目查詢:
2268 7325(節目)
3166 1100(票務)
立即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