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節2025」盛大揭幕 弘揚中華文化盛宴 精彩舞樂戲曲接連上演
發佈時間:11:40 2025-07-10 HKT

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呈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策劃的「中華文化節2025」,日前(6月1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開幕典禮。文化節致力推廣、傳承及弘揚中華文化,展現其多樣性與深厚內涵。開幕典禮上,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秘書長王松苗及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李曙光等嘉賓出席,見證這場為期4個月的文化盛宴揭幕,讓觀眾和旅客一同體驗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精彩交融。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節2025」將舉辦超過280場節目及一系列延伸活動、電影放映、展覽,以及社區和校園活動,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深厚底蘊。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典禮以視像方式致辭時表示,去年首屆文化節多項節目大獲好評,而「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的成績更是令人鼓舞。政府會充分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向世界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透過香港的國際網絡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他同時表示有信心「中華文化節」會成為香港的年度文化品牌活動,以創新手法展示博大精深、絢爛多彩的中華文化,並繼續向市民及旅客傳揚中華文化的精粹,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達致文旅共融、相互帶動的作用。

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 感受中華文化的創新與延續
今年的文化節由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揭開序幕。作品由國際著名編舞家沈偉創作,靈感源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詩詞,巧妙地將現代舞蹈融合詩詞、國畫、書法、篆刻、古琴等多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呈現出一幅豐富多彩的文化畫卷。《詩憶東坡》不僅是對蘇東坡詩詞的再現,更是對其情感與家國情懷的細膩解構,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這部作品開創性地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完美詮釋了「守正創新」,讓人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延續與變革。此開幕節目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演出,並由中國農業銀行香港分行贊助。
今年的「中華文化節」特設「茶文化」系列,以譚盾擔任藝術總監的「譚盾WE - 音樂節」為前奏節目。音樂會糅合中華傳統文化,透過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呈現嶄新的藝術視野,說好新時代的中國非遺故事。文化節期間,除演藝節目外,還設有多項免費並具特色的展覽和活動。其中6月22日於沙田大會堂和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的《多彩華藝》嘉年華,為市民帶來不同的舞台節目精彩選段、「躍動非遺」表演及攤位活動和「喜」動圖書館等一系列活動。
戲曲名家雲集 細味戲曲魅力
文化節另一重頭戲是「中國戲曲節」,今年精選了六台高水平的節目,涵蓋京劇、越調、秦腔、越劇、粤劇和崑劇,讓觀眾感受不同劇種藝術的獨特魅力。戲曲節的開幕節目為中國國家京劇院以守正創新方針打造的新編歷史劇《納土歸宋》,劇本立意深遠、文辭典雅,舞台呈現堅守京劇藝術的傳統,展現波譎雲詭的歷史情境及人物命運的波瀾起伏。此外,河南省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和浙江京崑藝術中心(崑劇團),多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和優秀演員將雲集香江展現其精湛技藝。粤劇方面,亦雲集了本地老、中、青三代精英於舞台上獻技,演出經典三國戲《三氣周瑜》及《長坂坡》,讓觀眾感受到粤劇古腔與傳統劇藝的震撼魅力。
今年的戲曲節亦將為師生及社區人士舉行「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首次在港演出的河南省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帶來越調經典劇目《收姜維》及《李天保娶親》的精彩選段,讓觀眾近距離認識河南越調「申派」女鬚生的藝術特色及其獨樹一幟的三國戲演繹。同樣首次在港演出的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團則帶來秦腔經典劇目《回荊州》及《周仁回府》的精彩選段,讓觀眾親身體驗被譽為「梆子戲鼻祖」的秦腔藝術。
國家級非遺項目巡禮 獨有精彩技藝
今年的文化節中,還有一系列精彩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江南絲竹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小、細、輕、雅」的藝術風格見稱。這次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將首度來港,由上海市級和徐匯區級的江南絲竹傳承人領軍,演出包括「江南絲竹八大曲」在內的經典名曲,藉此展現傳統江南絲竹音樂的魅力。此外,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帶來的《古藝新姿木偶戲》同樣引人注目。這項源於秦漢的傳統藝術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在2012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泉州提線木偶戲以模擬真人動作及表情而著稱,演員通過16至40條提線精確操控木偶,展示極具細膩的技藝。這次藝團帶來多個經典小戲,讓觀眾體驗傳統藝術的生動與精緻。


中華文化節2025
網址:www.ccf.gov.hk/tc/
查詢:2268 7321 / 2268 7323 / 2268 7325
網上購票:www.urbtix.hk (大部分節目門票現正公開發售)